入住新家七旬老夫妻不再独守大山
廖大爷在新居前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4月10日,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静祥和。今年76岁的廖体文和他的老伴在附近的地里忙着点玉米,做完一个上午的活计后,老两口回到安置点的家中,鞋上和裤腿上还留着从土里带回来的泥。闲着没事时,廖大爷还会去新房前的空地里看看辣椒的长势,去村活动广场锻炼锻炼身体。
交通更方便家中不再靠火盆除“湿”
这是记者第二次走进廖店村。去年11月29日,本报以《廖大爷“下山”记》一文,关注过廖大爷搬迁前的情况。
今年1月份,贫困户廖体文和老伴李怀珍搬进了村委会旁边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入住差不多4个月了。
“除夕畅饮千杯酒,新年更上一层楼”。廖大爷的新家在安置点最靠里的位置,大门上的对联是贫困户们在搬迁入住时,由丹棱县书法家协会为大伙儿书写的。
屋子是个标准的三居室,只有一层,两间卧室相对而开,客厅较为宽敞,后院连着村活动广场和一片草地。廖大爷说,到了晚上,到活动广场上散步的人较多。
“客厅里的家具都是政府整起的,包括一台电视、一张桌子、六只凳子,厨房有电磁炉、电饭煲等等,每间卧室一张床、一床被褥、一个床头柜,都由政府配套提供。”廖大爷回忆,搬家时,老两口就带了点衣服、餐具,几张旧桌子板凳,将这些什物打好包后“拎包”入住。
“下山”时,大爷还不忘带着自己烤火用的火盆,害怕这里冷,不过现在用不着了。
“老房子当然赶不上这里,上面不顺交通,搬下来那是好多了,湿气没那么大,而且出去更方便。”如今廖大爷做饭用上了电饭煲、电磁炉,吃水也不用发愁了,全是自来水。
廖体文患有较为严重的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十几天前廖大爷还去住过一次院,花了五六千元,医院全额报销了;不过,出院后身体还是不好,他接着捡了几服中药来吃,“现在看病拿药方便,就在这个院子里就有村卫生站,不用走太远。”
“附近的邻居对这里的生活都比较满意。”廖大爷觉得以前是老两口独守大山,现在不一样了,这里左邻右舍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几乎都认识,平时还能一起聊聊天。
闲暇有了新去处低保兜底安享晚年
每天傍晚,廖大爷还有一个新“去处”——安置点中心位置的活动广场,广场边上有一排健身器材,他可以锻炼一下身体。
“每天在健身器材上甩几下脚,前段时间腰不太舒服,通过锻炼现在好多了。”廖大爷说。
收入上,目前两位老人每人每月有200元的低保,另外每人每年养老补助960元;除此以外,廖大爷还养殖了几十只土鸡,今年他准备种点油菜和蔬菜。
“现在还干得动,还是种点地,实在没办法才靠国家。”廖大爷说。
平日里,廖大爷也喜欢到门前的庭院走走、看看,房前的几分空地上,廖大爷已经种上了100棵辣椒苗,目前长势良好。
“今后计划发展点庭院经济,种点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应该够我们两个吃了。”廖大爷说。
村委会旁,今年刚建成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已经投入运营,廖店村村主任刘斌介绍,产业园今年至少将为劳动力欠缺的每户贫困户分红500元。
“虽然目前这两位老人物质上基本能够保证,但是精神上还需要子女多关心。”廖店村村支书蒋光慧介绍,廖大爷的几个子女分别在外地成了家,只有小儿子的户口和两位老人在一起,但小儿子也做了外地的上门女婿,且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不了几次。由于子女常年不在家,平时由村干部帮着照顾两位留守老人,两老搬迁到安置点后情况非常好:一是平时生活比较热闹一点,二是交通更方便,万一身体有情况可以及时送医。
新闻推荐
“中国桔橙之乡”丹棱县,有杂柑类水果16万亩以上,其中以“不知火”为主的晚熟杂柑达12万亩,农民人均水果面积达1.3亩以上,职业果农达8万余人,占农村人口的73%。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68元...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