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穷根”精准发力 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金相臣 本报记者 张成锋 文/图
村民正在修建致富路。
“山高路不畅,住的土坯房;村里无产业,收入靠卖粮。”说起几年前的丹棱县顺龙乡青云村有两大难,一是全村海拔最高处达1016米,无像样的公路,道路泥泞不堪,群众出行难;二是村里产业贫穷,收入主要靠卖粮,全村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群众增收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以道路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为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修好“断头路” 夯实脱贫基础
“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连摩托车都开不上去,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便成了难事。”说起通往幸福村、官厅村一条1.2公里长的断头路,青云村4组村民胡汝亮深有感触地说,每到水果盛产期,因路不通,水果商无法上门,只能靠村民背扛肩挑将水果运出去,这条路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今年7月,对这条路进行改建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并由县扶贫移民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开发协会和帮扶企业筹集资金22万元,农户自筹10万元,用于该路的硬化扩建。“我们宁肯生活苦点,也要修公路,只有路通了才能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近日,在道路施工现场,村民陈传伍如是说。
据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云村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7万元用于道路修建和扩建,目前全村通村硬化路38公里,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的全覆盖。
念好“山字经” 发展脱贫产业
“以前我们山下种水稻,山上种玉米,收入靠卖粮,只能饱肚子。”谈起过去没优势特色产业、致富难的窘境,青云村2组村民郑朝林满是心酸。
郑朝林家有3口人,一直以来以种水稻、玉米为主,妻子长期患病,家境十分贫困。为摆脱困境,他尝试种植脆红李,今年,他家脆红李的收入就达8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亩。
在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个问题上,青云村经过了艰辛的探索。村支书郑守鑫坦言,“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
据介绍,青云村曾引进了2000只肉兔,并很快发展到20000只,但因养殖技术不过关,几乎全军覆灭。经历过失败的教训后,村上将目光锁定大山,念起“山字经”,从乐山引进了20000株脆红李试种,并聘请农技人员给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后来试种脆红李成功,每斤卖到2元多,让群众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如今,青云村脆红李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总产值200余万元。
用足“扶贫贷” “贷”动村民致富
“幸亏有了扶贫小额贷款,要不然我这29头猪就只有饿肚子了。”近日,记者见到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青云村3组村民黄庭芬时,她正在搬运饲料,这些饲料是她用扶贫贷款买来的。
黄庭芬一家的收入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今年丈夫没活可做失去了收入,正在她为没钱买饲料而焦心不已时,该村第一书记彭超主动上门,告诉她扶贫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通过实地查看、评级授信等程序后,她领到了4.8万元扶贫贷款。
“一些贫困户想脱贫致富,苦于没本钱,扶贫小额贷款正好解决了他们的难题。”青云村第一书记彭超介绍。
为进一步支持发展扶贫产业,加快脱贫增收步伐,青云村把贫困户实际致贫原因和相关的扶贫政策有效结合在一起,引导贫困群众用扶贫小额贷款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确保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村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4万元,受益贫困群众8户26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嘉懿)近日,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确保异地扶贫搬迁资金落到实处,农发行丹棱县支行会同该县发改局、扶贫移民局、项目业主等部门,深入到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三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