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焘:史学巨匠

眉山日报 2016-10-16 00:00 大字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清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丛书。 丹棱县杨场镇境内九龙山丞相湾的李焘墓。

其人:一生坚持终成史学巨匠

很多人在了解《续资治通鉴长编》的重要性后,都会很好奇李焘能以一己之力纂成北宋一代信史,上继司马光之《通鉴》,下启私修当代史之先河。其实,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当时眉州有着浓厚学风的大环境,以及李焘深厚的家学渊源。

李焘,字仁甫,其祖先是太宗第十三子李皋(李偲)左武卫大将军,因为武则天当权诛杀唐宗室,举家避居丹棱民间,李氏从此成为丹邑望族。李焘“家藏书数万卷”,特别熟悉宋朝典故。李焘自幼天资聪颖,深受家学熏陶,青年时期即博涉经传,特别重视史学,“如嗜饮食”“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特别倾慕司马光、范祖禹的学识,励志在史学方面有一番作为。

李焘刚满20岁,愤恨金人的仇没有报,写作《反正议》十四篇,都是拯救时政的大事。绍兴八年,进士及第。调为华阳县主簿,再调为雅州推官。改官阶,任双流县知县。士族张氏的儿子服丧时争夺家产,李焘说:“你们忍心放弃先人的训诫吗?为什么不回家想想。”三天以后再来,都后悔自怨不再争讼。又有不告诉母亲就自行卖掉产业的,李焘交到司法部门处理,豪门强悍之家收敛行迹。从此用公余时间刻苦学习。

李焘耻于读王氏的书,独自广博穷尽文献,搜罗百家之言,慷慨地把修史的任务承担起来,对本朝的典章故实特别尽力研究。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截取从建隆年间到靖康年间为止的历史,他从40岁开始写作,直到70岁才完成一部编年体史书,名叫《长编》。当时的皇帝看了李焘的《长编》,认为他的书不比司马迁的差,按照神宗赐司马光的旧例,为他写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七个大字,并封他为光禄大夫。

李焘的一生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写作,成果也颇丰,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李焘不仅精通诗文、历史和典章制度,对天文、历算也有很深的造诣。《乾道新历》修成,李焘指出新历中存有几十处错误,历官竟然无一人知晓,只好请求皇帝命令史官对新历修订后再施行。淳熙十年,李焘在朝论事,太史报告将有日食发生,李焘当即列举历史当月发生日食的34件事,准确无误,语惊四座。

李焘在四川、湖北做过多任地方官,他在地方任职时,采取了不少匡时治国的措施。任双流知县时,注意民事诉讼中的调节教育,使很多豪强收敛行迹;任荣州知州时,亲率民众兴修水利,筑防洪堤杜绝水患;任湖北转运使时,力排众议,发放仓储军粮赈济灾民,并承担所有责任。在朝廷为史官时,李焘很注意对史学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先后举荐了10多人担任史官,身体力行地为史学界做出巨大贡献。

注:参考文献:《眉山市人物志》;图片:皆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郭文元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信的史料

郭文元和韩树明一起探讨丹棱地方文化。郭文元出版的书籍。本报记者张玉文/图核心提示9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文元与丹棱地方历史文化结缘,从此开始了艰辛的研究之路。这些年来,郭文元放弃了悠闲的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李焘:史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