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建大雅之堂 扬大雅之音
主殿多媒体书法屏。大雅堂赏鱼池。王澄琳 摄大雅堂内景。
诗书放光
大雅之音世代传承
从所能找到的史料来看,杨素的资料不详,甚至连出身年月都不清楚,只有史料上的零星记载以及黄庭坚对他的记叙。从这些少得可怜的资料可以看出,杨素是朝散大夫、丹棱(当时称通义郡)富绅,有一定的才华,正直,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杨素还喜欢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弘扬正能量的文化。
在黄庭坚的眼里,杨素是一位英俊奇伟的义士,做事很认真,身上散发着一股侠义之气,虽然财力雄厚但仍然对他人以礼相待,凭礼义却从不依仗财势(欺凌弱者)而享誉一方。正因为如此,黄庭坚才会在《大雅堂记》中用“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来描述他。不仅如此,杨素还是一个崇尚文化,做事诚恳而又坚持的人,几次到宜宾与黄庭坚见面,商讨在丹棱建造存放刻有杜甫诗篇的庙堂,回家后变卖自家财产,才修建成功。
杨素的精神和毅力值得世人钦佩,事实上,黄庭坚与杨素合作,在丹棱建大雅堂,从它建成的那时起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人们心中的不朽的丰碑。为此,一些史学家称丹棱北宋大雅堂是中国诗歌的圣殿,丹棱是中国大雅文化的发祥地。从宋朝开始的历代国家级史志上都有相关记载,宋史《周益公大全集》、明史《永乐大典》、明朝《四川通志》等,都把丹棱大雅堂放在很高的位置。清代以来各种版本的《丹棱县志》均称,北宋丹棱杨湾大雅堂是中国唯一的大雅堂。
且历经南宋、元、明各代之后,大雅堂又收藏了名家咏大雅堂的诗、词、文、赋上百件,洋洋洒洒,蔚为诗、书艺术大观。后世之人常以能否登大雅堂,来作为衡量和区别文学艺术作品雅正或粗俗的标准,成语“难登大雅之堂”遂由此产生。
明末清初,大雅堂毁于战火,让多少仁人志士惋惜,历朝历代的丹棱人都在尝试着重建大雅堂。乾隆年间,县令宋惠绥在城东枫落山,创办“大雅书院”;民国十年,丹棱知县杨万成,又在县衙废弃的试院旧址上重建大雅堂,写杜甫诗数十首,装裱挂在堂上,供人观赏……直到2011年至2014年,集杜甫诗之“雅”、黄庭坚书法之“意”、杨素捐资修建之“义”于一堂的大雅堂,在丹棱纪念性重建。这一举动,不仅让杨素当年的义举得以传承,更是新时代的文化成就,也是对大雅文化、对中华文化致敬!
赏析
附:黄庭坚——《大雅堂记》
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庇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而告之曰:由杜子美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素翁可并刻此于大雅堂中。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冰释于斯文者乎!元符三年九月,涪翁书。
【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皆为资料图片】
【参考文献:黄庭坚《大雅堂记》以及部分研究者关于杨素的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林)为贯彻落实《眉山市开展2016年制贩假盐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文件精神,8月12日,由丹棱县发改局、经信局、食药监局等成员单位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县内食品加工用盐单位,食盐销售网点,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