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永丰河凹山矿坑全景慈湖河翠螺出大江向山镇“三棵树”项目雨山湖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路走来,一张张国家级名片见证了马鞍山这座城市的逐绿步伐,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嬗变。
近年来,马鞍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强力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通过长江东岸综合治理、全市渔民退捕转产、聘用园区“环保管家”治污、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硬核举措,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马鞍山样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一曲雄浑壮美的新时代“长江之歌”正在母亲河上唱响。
江河之变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薛家洼生态园、滨江生态湿地(杨树林)、滨江文化公园、采石矶风景区……行走在长江东岸,一批湿地公园、游园与滨江生态绿廊“串珠成链”,已成为广大市民的网红打卡景点。
然而四年前,这一切却还是可望不可即。别说“网红打卡”,就是想到江边看看长江风光,都不容易。
153家非法码头散落长江干支流、704家“散乱污”企业遍布长江岸线、4295个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条黑臭水体交错市域范围……过去,“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导致马鞍山经济结构偏重,长江生态频亮红灯。
面对严峻的形势,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举全市之力,倾全市之智,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打出组合拳,形成大合力。
非法码头和船舶修造企业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清废”行动、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园区排查、加强执法监管、创新服务方式……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全面压实整改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塑长江岸线。
视线拉至位于长江西岸的郑蒲港新区,同样的场景正在上演,一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城市新“星”正在绿色崛起。划定禁止建设区域、实行招商阶段生态环境预评价、建立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码头长效机制……和谐、共生的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款款而来。
不仅如此,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马鞍山有着更长远的考究——竭力保护、永久传承、大力弘扬长江文化。
以绿为底,文旅融合,大江颂歌,千里传情。10月13日,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开幕式在东岸滨江文化公园上演。一改多年传统,开幕式文艺演出从室内走向江边,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充分展现生态自信。
如今的长江东岸,江水荡漾、风景宜人,曾经的生态“痛点”彻底变为“亮点”,马鞍山用实实在在的治理行动将“临江观美景”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生态之变
在马鞍山,游薛家洼生态园,可领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岸江景;览石臼湖湿地生态长廊,可赏“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百鸟归巢景观。行走在江淮大地上,马鞍山犹如一颗江畔明珠,这里天朗气清,绿水潺潺,青山环绕。
“还老百姓一片蓝天白云、满夜繁星”
“给市民一江碧水长流、鱼翔浅底的景色”
“为子孙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决将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优先领域,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攻坚战,再到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战,纵深突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速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马鞍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方案》《马鞍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打响水、气、土攻坚战的决心。
一路前行,马鞍山的“治气、治水、治土”成效显著,监测巡查日益频繁,水源保护刻不容缓,工业固废合理处置,生态环境加快修复,滨江森林呼之欲出,钢城马鞍山上演绿色传奇,无不有力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
马鞍山率先在全省以市政府层面专项推动“环保管家”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为了让全市一万多渔民上岸后“稳得住”“能致富”,马鞍山市全面落实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四有一畅”政策,创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马鞍山将中心城区16条水系、91处水体、33处黑臭水体,打包交给了全产业链一体化水环境治理的“专家能手”中冶华天,从可研、规划、设计、治理、运营全流程“把脉问诊”、精准施策。这不仅是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内涝问题的治本之举,也是保护长江生态的长远之策。
如今,黑臭水体“洗”尽污浊、脏乱,雨山湖、慈湖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城市治水的成果映入每个人的眼帘。一个叫“马鞍山蓝”的词汇频繁刷爆朋友圈,这也成为马鞍山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生动注脚。
一组数字晒出生态亮眼成绩单。2020年,马鞍山市共收获323个优良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8.3%;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马鞍山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创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理念之变
国庆假期,在马鞍山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珍珠园片区,建设者们仍在坚守岗位。在人行道铺石、绿化花池,在路面打磨透水混凝土,在小河边组装新型的景观路灯……整个施工现场有条不紊。
让市民不知道的是,正在铺设的这些透水混凝土可谓大有讲究。他们的来源是曾经被人们视作废品甚至侵占土地资源的铁矿尾矿渣。
用冶金尾渣制备水泥基透水路面,这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团队正是来自中国十七冶集团。企业将生态环保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细节。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矿石开采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该技术建成的路面透水迅速、防堵防冻,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尖兵利器”。
理念之变,来源于马鞍山守护长江的铿锵步伐。
策高必当行远。去年,马鞍山建市以来的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按下“启动键”。全市以“整盘棋”思想,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实现城市绿色振兴。今年,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获批EOD模式试点,开启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篇章。
马鞍山市以打造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目标,强力推动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开展了向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及产业导入升级等一系列工作,着力解决向山地区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全力以赴把向山地区“生态伤疤”打造成马鞍山的东部“城市花园”。
有一种变化,叫作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
山湖锦绣,心“向”往之。城市东边,在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新建设的铁道文化游园已于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在丁山矿区和凹山湖西侧矿山修复项目现场,栽种不久的元宝枫、杜仲、山桐子等“三棵树”正茁壮成长。这三种树木属于附加值高的特种经济林树种。“三棵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通过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以及文旅休闲,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实现自我“造血”。
秀水明山,欣欣“向”荣。一处城市新景即将在这里诞生,开启这座城市求索“生态”的“诗和远方”。
新闻推荐
一片白茶叶飘香振兴路(上接第一版)“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邰能康表示,“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因地制宜,2019年从浙江安吉...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