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
◎田桂林
端午节那天,按照习俗家家要吃粽子的。端午节的本意,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但现在过节,也不再是盼着能吃到粽子,只不过是以过节名义放松一下心情,增加一些生活情趣罢了。
在中国,似乎每个节日都与吃相关。这大概与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填不饱肚皮,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有关。过个节日,能吃上顿饱饭,也算为改善生活稍微奢侈一下找些理由。
我小时候的端午节,似乎和现在又有所不同。
在皖北地区,过去过端午时,是吃不到粽子的。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北方是小麦、玉米等面粉的主产区,人们以面食为主;另一方面过去交通不发达,南方的稻谷很少能运到北方来。加之那时生活并不宽裕,人们更舍不得花钱买大米吃。这种情形下,哪有粽子这种稀罕物呢!
端午节那天,天蒙蒙亮,母亲就起床了。从自家菜园里割几把韭菜,择净,配上粉丝,切碎搅拌,点上麻油,然后烫面擀皮,准备包菜角。她用沸水烫面,将烫好的面揉成面团擀开,包裹一些红糖,团成圆圆的糖糕。菜角和糖糕包好后,然后在油锅内煎炸至金黄。这样香喷喷甜丝丝的美食就做成了。油炸菜角、糖糕、糖包子是皖北人过端午节的主食。端午节那天早晨,我还未起床,就能闻到小院飘来的阵阵香味。一向睡懒觉的我,此时不用催促,也能自觉起床了。
皖北端午节的习俗大致如此。
对于端午节的到来,我小时候是很期待的。端午节可以不再吃令人作心的红芋窝头,有着不同于往日的油炸食品,可以尝到一些油腥和美味。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吃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高中毕业后,我到马鞍山上学,第一次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第一次见到了青翠翠的水稻,吃上了大米,吃上了糍粑,更吃上了粽子。学期结束,我回到村里,村里老爷爷见到我高兴地说,吃胖了,也变白了,南方的大米真养人啊。在那个“以胖为美”的时代,脸并不白的我听到这话,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慢慢地南方大米充斥着各大商场的柜台。端午节还未到来,商场橱柜的粽子便早早地摆了上去,更不用说平时大街上小贩们不绝于耳的粽子叫卖声了。吃上大米,吃上粽子,在北方早已是司空见惯。
尽管如此,每到端午节,我回老家时,仍然要到超市挑选一些粽子给爹妈送去,让他们品尝一下各种口味的粽子。不知年迈的父母每次品尝这些粽子时,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感慨?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的日子里,在品尝香甜粽子的同时,想念的不仅是家乡的菜角与糖糕,更怀念儿时和家人在一起过节时的温馨记忆。记忆里的端午节,有我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留恋,更有离家游子对家乡父老的一片深情。
新闻推荐
市城管部门全力保障中考和端午节市容环境本报讯(记者余萍通讯员张平)中考撞上端午节,这对市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连...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