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生”也是“勇士” 是“耳目”也是“哨兵” 记奔波在一线的马鞍山环境监测人

马鞍山日报 2021-04-23 01:12 大字

前往水质监测点

出发采样前和同事合影

危勤涛在监测水质

陈斌在检查设备

杜晓钢正在剖面采样

取得的土样

美是天堑飞虹。 陶建 摄

是“医生”也是“勇士” 是“耳目”也是“哨兵”

——记奔波在一线的马鞍山环境监测人

核心

提示

在马鞍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像“勇士”,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爬得了几十米高的废弃烟囱,挖得了一人深的标准方坑,走得了深山和泥泞湖畔;他们如“医生”,驾驭着精密的分析仪器,掌握着专业的监测技术,十年如一日地为城市环境“把脉”。

他们是“耳目”,对地面水、大气、土壤、噪声、污染源等进行及时采样、分析,找出污染物质和来源;他们是“哨兵”,专注于实验室分析数据,埋首于办公室出具报告,守住环境监测底线,确保数据真、准、全。

他们,就是环境监测员。日前,记者走进马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跟随环境监测员们的脚步,记录下他们为马鞍山的一方蓝天碧水付出的辛劳。

文/图 记者 邓婷婷

见习记者 宣昀昊 何一旻

强练监测“基本功” 只为那一汪清水

4月22日一大早,换上工作服装,装好检测仪器,带上“瓶瓶罐罐”,拖上三大箱子,马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督监测室的监测员危勤涛和同事来到永丰河边,通过对地表水进行水样采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取水静置、装入采样瓶、贴上标签,“像水温、透明度、pH值、溶解氧等,我们现场就可以得出数据”“不同的分析项目对样品保存容器的材质要求是不同的”“如果要监测化学需氧量、氨氮,需加入硫酸进行保存,带回实验室分析”……从事环境监测十余年,危勤涛对于水质监测的标准流程和注意事项,早已烂熟于心,却依旧一丝不苟、反复确认。

据他介绍,监督监测室主要负责对全市地面水、大气、土壤、噪声等例行监测,污染源执法监测以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等工作。其中,每月初,危勤涛和同事们都要对长江马鞍山段、采石水厂水源地、采石河、慈湖河、雨山河、雨山湖、长江入河排污口汇入断面等26个监测断面进行例行监测。“经常是全市各地到处跑,风里来、雨里去,太阳晒、雨雪淋。”他说。

辛苦是常态,压力时常有。“采样、检测操作过程要求极为严格,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危勤涛说,不论是样品采集、实验分析、数据记录,或是现场监测仪器的校准保养等,“标准”二字需时刻记在心间。“只有数据真实、准确、全面,才能得出掷地有声的结论,才能为法律执行、行政决策等提供最有效的数据。”他说。

对此,危勤涛和同事们变压力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强练“基本功”。永丰河成了采样基地、标准物质轮番上阵、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国家标准熟背于心……在日复一日重复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细心程度是“蹭蹭”上涨。

无人采样飞机、无人监测船等高科技的运用,更是让水质监测如虎添翼。“传统的水质监测,十分依赖岸边、桥梁,如果监测区域在河流湖泊岸边较远的位置,通常需要乘坐船舶才能到达,给环境监测造成很大的制约。”危勤涛说,现如今有了无人机、无人船以及相关水质监测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对人工水质监测是一个有益补充,使监测领域更加广泛,监测结果更加准确。

十年环境监测,在无数监测数据中,危勤涛也看到了马鞍山对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看到了城乡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他拿慈湖河举例,从2015年的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超标,到如今的纷纷达标,从劣五类水质到如今的四类水质,“这一个个成分变化,远比肉眼看到的更有说服力。”

“特殊的岗位赋予特殊的责任。”在他看来,环境监测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守护城市一片碧水蓝天、守护百姓美好生活的责任。“看到如今马鞍山的青山绿水,我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也必将在今后继续守住环境监测的底线,为生态环保付出我们的努力。”他说。

攀爬数十米高空 当好大气“侦察员”

大气监测员的忙碌一天,从7点开始。每天清晨,大气监测员陈斌就早早赶到办公室,开始统计审核前一天各项空气质量数据,测算之后一周的天气情况。这一切都要在上午10点之前完成。随后,他开始全天不间断监控全市大气网格监测点源源不断的数据。即使下班回家,也要保持关注,直到晚上12点休息为止。

为了能第一时间掌握数据,陈斌已经记不清上次旅行是什么时候了。“很多次已经定好了车票,到了临出发时,我发现出现异常数据,就立刻取消计划,返程监测。”陈斌表示,除了出差以外,他已经很久没有离开过市区,即使是出差,也要带着笔记本电脑实时查看。

从事大气监测工作20年,陈斌早就习惯了这样全年无休,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回忆说,以前,全市的空气质量数据经常出现异常,一旦发现,他们就要第一时间查明原因。“每年的年夜饭都吃得没滋没味的,时不时要用手机查看数据,生怕燃放的烟花爆竹影响大气质量。”对于陈斌来说,阖家欢乐的春节反而是他最紧张的日子,“现如今,禁燃烟花爆竹后,大气质量好多了,春节出勤的情况少了很多。”

每当查出数据异常,陈斌总是第一时间携带设备赶赴现场,查清究竟是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还是空气污染。“全市所有监测点都在没有电梯的楼顶。不管是夏天楼顶四五十度的高温,还是冬天恶劣的雨雪天气,只要数据出现异常,我们就要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上去手动测量。”他笑着安慰自己,时常爬上爬下也算锻炼身体。

除了测算异常数据,陈斌每个月还要开展至少三次的定期检查,“我每天的时间大致分成三份,一份看数据,一份在大气网格监测点实地测量数据,剩下一份才是自己的休息时间。”他说,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看着马鞍山空气质量排名从2015年的全省倒数第二,跨越到如今全省位居前列,心里有的只是满足和充实。

“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样离不开市民的努力。”陈斌表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理解并且参与到保护大气环境的行动中,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如果说我们大气监测员是‘眼睛’,大气走航车是鼻子,那全市所有人的努力才是守护蓝天的双手。”

田间地头“挖土”

摸清土壤“底数”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监测不仅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还可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调查等方面提供准确数据,从而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环境的修复和治理。4月21日,记者在马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应急辐射室,见到了负责马鞍山市土壤监测采样工作的杜晓钢。

“从2006年开始,我干土壤监测采样工作,到今年已经有16年了。”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杜晓钢非常自豪。据悉,从“十一五”开始每隔五年,监测中心就会做一次马鞍山市所有农用地的土壤采样,包括农村、农田和少部分林地。“每年的采样任务一般都安排在5到7月份,这正好是每年最热的时候。”杜晓钢介绍道,马鞍山一共有61个土壤点,在采样时每个点位要采5个20厘米土样,但由于土壤剖面采样组比较复杂,需要挖一个1.5米的大坑。“这么大的坑平时挖还好,但在天气炎热的时候挖,是真的累,一不注意就会中暑。”

同时,由于土壤监测的每个样品都需要监测人员拿着GPS一个个点位去寻找、去取样,而点位一般都在荒郊野外,“所以,经常是先开车到附近,再徒步寻找点位,最远一次我们顶着蚊虫叮咬在酷暑高温下走了两个小时。”杜晓钢说。取回样品后,还要对土样进行破碎风干,在过去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破碎土样只能用锤子一个个砸,100多个样品可能就要砸一个多月。样品风干后还要研磨成规定的粒度,一一过筛后,再进行土壤理化指标、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多种目标物的分析测试。

让杜晓钢印象最深的一次采样任务是在2018年。那年的7月24日,马鞍山市最高气温超过35℃,杜晓钢接到了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统一部署组织开展2018年国家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带上重型装备,包括他在内的三名采样人员就出发了。冒着高温炙烤,他们钻草丛,进稻田,穿梭在地头田间,忍受着蚊虫叮咬,进行采样工作。“其中,和县西埠镇点位的土质较硬,挖掘困难,我们只能蹲在一米二的深坑里用竹铲一点一点刨,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杜晓刚回忆,那时候正好是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身处田野犹如在加热的蒸笼中一般,连来看自家地块的乡民都禁不住说:“你们不要命了,这个气温我们都不敢干活!”

那一次,在历经4个小时午间酷暑的连续奋战后,他们终于顺利完成了首个土壤国控剖面点的采样任务。“虽然工作条件艰苦、十分忙碌,工作成果也很少被人们所详知,但只要我们提供的监测数据,对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等有所帮助,我们就无愧于心。” 杜晓刚说。

新闻推荐

兴业银行马鞍山分行:成功落地全市首笔 “绿票通”业务

兴业银行马鞍山分行:成功落地全市首笔“绿票通”业务4月13日,兴业银行马鞍山分行成功办理全市首笔“绿票通”业务,金额为704...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