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黑臭水体共享水韵之美 记者邓婷婷通讯员叶军李栋

马鞍山日报 2021-04-09 02:07 大字

图为整治后的芦塘支渠。记者唐焱见习记者戎尤平摄

消除黑臭水体共享水韵之美

记者邓婷婷通讯员叶军李栋

最美四月天,绿树红花相伴,绿水青山环绕。

慈湖河边,青翠欲滴的垂柳随风摇曳,映出城市中心的繁华与包容;尖担沟畔,清可见底的河水潺潺流动,带出工业园区的活力与韧性;芦塘支渠,沿渠散步的市民,交织百姓生活的和美与诗意……一条条河流犹如镶嵌在马鞍山大地的绿带,缠绕交错,纵横捭阖,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生态魅力。

谁会想到,曾几何时,有马鞍山“母亲河”之称的慈湖河却因多年污水无序排放一度成为城市的“疮疤”;藏污纳垢、黑臭多年的尖担沟被国家长江办、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列入突出环境问题“黑名单”;芦塘支渠则是市民口中“谁住得离它近,谁就遭罪”的“臭水沟”。

“它们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禀赋,可不能这样黑臭下去!”家住在映翠景苑的居民孙宗荣心痛不已,盼望着这些黑臭水体能早日得到整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2016年,马鞍山市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和群众满意”为目标,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综合整治”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马鞍山市委托专业机构对城区94条水系水质、排涝能力和城市排水管网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对判定的35处黑臭水体“量身定制”具体的整治方案,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时,开启多部门“集团作战”、部门与属地“联合作战”模式,强化联动、协同攻坚、广泛动员,排查污染源头、强化执法监督、推进项目建设,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合力治水的工作态势。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清淤驳岸、截污纳管、景观绿化,先治污再治水;建设尾水湿地净化尾水回补河道、构建河道小循环和河湖连通大循环,打通水路引来活水;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各项工程有条不紊推进,臭水沟一步步变成了清水河。2018年,马鞍山市获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2020年,35处黑臭水体消黑任务全面完成。

但根除黑臭水体,治标更要治本。为彻底解决雨季合流制管道污水溢流进入河道,消除已治理河道雨季返黑返臭风险,马鞍山市对94条河道700多处排口溯源排查,完成315个小区、220条道路、180家机关事业单位、350家企业的雨污分流和雨污混接改造,推进中铁水务、南部污水处理厂、王家山污水处理厂、慈湖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确保污水不再入河。

治水艰难,更需久久为功。马鞍山市还以黑臭水体河长制为抓手,制定出台违法排污联合执法办法、排水许可办法、住宅小区排水设施管理规定等制度;在全市工业园区推广“环保管家”,对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进行信息化监管;严查重罚违法排污、破坏排水设施等行为;为整治过的水体引入“专业管家”,增添监控“卫兵”,确保水体定人定责巡查养护,全力构建起保水、护水的长效机制。

如今,慈湖河沿岸风景如画,母亲河再现青春靓丽;尖担沟作为工业园区河道治理案例的典范,被广泛复制和推广;芦塘支渠更是成为周边居民点赞的亲水宜居之地……回首治水路,可喜变化处处发生,一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鱼翔浅底的和谐画卷,让马鞍山大地越来越美,越来越迷人,浸润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更多报道详见三版

新闻推荐

郑蒲港新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春季集中攻坚行动

郑蒲港新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季集中攻坚行动本报消息见习记者宣昀昊通讯员丁刘彬报道为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