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芳华献给群众 让社区荡漾“新风” 记花山区新风社区党委书记邢春桂
邢春桂(资料图片)
将芳华献给群众 让社区荡漾“新风”
——记花山区新风社区党委书记邢春桂
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闫欣
扎根基层二十余载,东奔西走,为的是百姓;牵肠挂肚,谋的是幸福。身为“小巷总理”,她瘦弱的身体里却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她就是花山区金家庄街道新风社区党委书记邢春桂。
她是社区安全的“守护人”
从2020年农历春节除夕夜战“疫”打响开始,面对疫情,这位工作21年即将退休的社区老书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们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排查出包括武汉返乡人员等137名。抗疫,对于社区来说没有什么花把式,就是分片包干、严防死守!为节约时间,她干脆被子一裹,把“家”搬到了办公室,让办公室的灯长明到深夜。
“我家里没有米油了,咋办啊。”
“好,我派人帮你去买!”
“书记,我老伴需要买药!”
“没事,我来跑一趟!”
邢春桂总是第一时间为居民排忧解难,为居民们在严峻的防控形势下带来温暖和踏实,她以绣花般的细心和耐心将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每一位居民的心里。厚厚的一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日志,见证了她的点滴付出与努力。新风社区“应收尽收、不漏一人”,隔离人员状态良好,实现了疫情防控“双零”目标。
她是情暖百姓的“贴心人”
担心社区工作杂事多,容易忘,于是邢春桂就用了个“土办法”,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干的事写在纸片上,放进口袋里,这样的纸片在她兜里就一直没断过。邢春桂常说:“知千家事不如做千家事。你一天为老百姓办了几件事,你拿不拿他们的事当回事,老百姓心里比谁都清楚。”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邢春桂结合多年做群众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三门三心”群众工作法:串门解忧送贴心,社区网格责任人常到居民家“串门”,排忧解难、搜集民情;敲门结亲送爱心,对社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重残重病人员、矫正对象等分类造册登记,创办“爱心家园”、残疾人康复站、日间照料室等,实行包保制,让社区党员和这些困难群体结对帮扶;看门守楼送安心,组建了由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为骨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调解、道德宣讲、治安巡逻。邢春桂把道德讲堂搬到居民家门口,开办“树荫底下故事会”,社区文明道德风尚蔚然成风。
她是幸福社区的“引路人”
受一些大城市街头志愿服务亭启发,邢春桂利用社区主干道边上一块废弃地块,建立“红木屋”便民坊,安排修鞋、配锁、理发、缝纫、修车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又是社区内就业困难的家庭摆摊户“进屋经营”。社区还制定了激励机制,经营者定期参加两次以上志愿服务,可免租金。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占道经营问题,又解决了困难居民的生计问题,更深入推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精细化,得到居民和经营户的一致拥护。“红木屋”便民坊也被编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案例”。
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邢春桂发动社区文艺爱好者,分别组建了映山红舞蹈艺术团、之友艺术团、欢乐腰鼓队等7支文艺队伍,成员1700多人,鼓励将社区居民身边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编写成“小品”“快板书”等,让居民唱身边事,学身边人。
多年来,社区处处洋溢新风,涌现出一批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一个老旧社区建设成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等9个“国字号”荣誉的先进典型。
尽管已到退休年龄,但肩上担子仍没卸下,“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党和政府信任我,居民群众信任我,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邢春桂说。
新闻推荐
博望区“小红烛”志愿者服务社: 即使是小小烛火之光 也能温暖照亮他人
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博望区“小红烛”志愿者服务社:即使是小小烛火之光也能温暖照亮他人从昔日14人的爱心小队发展...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