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之乡”,疫情冲击下的破局之道 ■文/通讯员 郭彤彤

马鞍山日报 2020-04-15 00:53 大字

和县绿缘温室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接单提苗

“蔬菜之乡”,疫情冲击下的破局之道

■文/通讯员 郭彤彤

春风和煦,沃野千里。在“中国蔬菜之乡”和县,农忙开启,生机重回。

作为传统蔬菜生产大县,和县蔬菜产业起步早、规模大、水平高,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受疫情影响,该县60万亩良田之上,数十万吨辣椒、芦笋等农产品曾一度滞销。如何破局?当地政府和生产经营主体交出了一份“共克时艰”“化危为机”的答卷。

政府助力

辣椒从“严重滞销”

到“待价而沽”

“现在辣椒销售已经到了尾声,上周基本把大额订单出清了。”4月8日上午,和县绿源蔬菜基地负责人王继红语气轻松。

可就在前不久,她的基地还有几百万斤的秋延辣椒“求路无门”。

和县秋延辣椒,是指在秋冬季节的蔬菜种植茬口,利用在田保鲜的专利技术将红椒保鲜至翌年4月,延长销售周期。这一技术,往往能给菜农和经营主体带来丰厚回报。目前,该县秋延辣椒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均产量2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

不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和县“在田”辣椒当头一棒。疫情前期交通不畅,全国各地红椒市场疲软,让王继红等生产经营主体急上心头。那段时间,王继红的电话打个不停,联系这个商贩、那个渠道,但收效甚微。

情况在2月8号这天有了转机。当天下午,王继红被拉入一个官方“购椒群”,从此,她的电话从“打出去”变成了“打进来”,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购椒。

“全县急菜农之所急,紧急动员,创建了这个‘购椒微信群’,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参加,主动联系;各部门、企业负责人及社会团体、商会等各界人士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大家共同编织成全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蔬菜销售网。”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卫兵指着手机里一个微信群说道。

在各方努力下,和县辣椒成功对接各地商会、连锁超市、大型企事业单位食堂、电商平台、社会爱心团体、省外大型蔬菜交易市场等。随着疫情好转,饭店、食堂等餐饮业逐渐营业,和县红椒销量、价格节节攀升。“3月中旬我们红椒批发价就卖到3块一斤了,比2月份涨了1.5块一斤。”王继红说道。在“购椒群”的协调下,她的基地打通了到马鞍山大润发、苏果等商超的销售渠道,每天都能保持十几万斤的销量。截至3月13日,和县共售出红椒9.2万吨,和县菜农不再急于出售红椒,而是继续开展在田保鲜工作。成片的辣椒从滞销转为“待价而沽”。目前,该县仍在田保鲜红椒约3000亩,产量近0.5万吨。

政府“无形”的手,在疫情期间的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有形”的力量。早在疫情初期,和县便开辟了“绿色通道”。对进出农产品、农资运输车辆和人员统一发放通行证,保证蔬菜正常流通。此外,该县还积极牵线加工企业。在主管部门协调下,年产3万吨的马鞍山大和食品有限公司、和县鸡笼山调味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当地蔬菜生产园区及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兜底收购滞销红椒。同时,该县还向湖北地区捐赠优质芦笋、荸荠、大蒜、芹菜等蔬菜130吨,助力湖北同胞抗击疫情。

科技“加成”

部分农产品反成香饽饽

在和县海豪蔬菜基地的草莓大棚内,蜜蜂翻飞,果香四溢。“托这些蜜蜂的福,我们的草莓在疫情期间保障了销量。”基地负责人狄谋荣说道。

和蔬菜不同,疫情期间,草莓在本地的市场价格稳定,需求量不降反升。而该基地生产的草莓,占据了当地约80%的市场份额。“我们的果子个头均匀,没有畸形果。前期果子较大,6个草莓就能达到一斤重,吃起来也是香甜可口。”基地工作人员解释道,之所以“颜值”高、甜味足,得益于基地的两个“独门”技术——蜜蜂授粉和追有机肥。

该基地的每个草莓棚里,都放着一个蜂箱。因为二代棚体的保温效果,冬季,蜜蜂得以在棚内进行授粉。经过授粉后果实个头均匀,可以从12月份一直采收到来年2-4月份,延长了草莓的销售周期。

另外,该基地还发展“循环农业”,利用基地芦笋等秸秆发酵制作成饲料,供自家豢养的羊食用。再将羊产生的粪便制作成有机肥。“这样一来,不仅农产品质量高,口感好,羊到年底也是供不应求。”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在狄谋荣这里成功变现。该基地生产的草莓等农产品也因为品质过硬,平稳度过了疫情。

“我要1000棵苗!”“给我3000棵!”……1月31日,和县绿缘温室科技有限公司排满手拿红单前来“提苗”的农户。

“疫情期间,我们保持了每天20多单的提货量,约为1万多棵苗,供应本地绰绰有余。”企业生产主管王义喜说道。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绿缘初期也面临人力紧缺的困境。穷则求变。该公司想方设法,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技术突破,实现了产能最大化。

“我们投入80万上马了两条自动化播种生产线。以前人工播种,一人平均一天能播5000多株辣椒苗,现在两条生产线全开的话,一天就能播下60多万株辣椒苗,效率提高了10多倍。”企业负责人刘明传介绍。

育苗企业通过温控技术,延迟了种苗的上市时间。“有些基地人手不足,秧苗不能及时种下地。我们便采取了温控和化控技术,让种苗延迟半月提供。”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新发介绍说。夏新发也是和县蔬菜协会会长。疫情缓解后,他为当地各个扶贫产业园“金菜地”送去一万株西瓜苗,带动当地早日恢复扶贫生产。

疫情倒逼

农业发展找到新出口

压力当前,敢于自我破局的企业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产品相对单一,只有芦笋一个品种。”作为马鞍山第一批芦笋种植户,陈中华对自家企业的短板看得很清。他的企业现有205亩芦笋,一旦卖不出去,没有互补产品“帮衬”,企业很容易陷入“泥潭”。

年初八之前,走政府的“绿色通道”,陈中华还能在南京众彩蔬菜批发市场保证一天一吨的销量。但随着疫情发展,企业销售陷入停滞。“初八后停了7天,一天损失就要达到2万多元。”那段时间,陈中华急坏了。他去找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开辟其他销售渠道。这其中让他觉得最值的,是他开始转变思路——走“线上”销售之路。

早在年前,和县蔬菜协会的企业便碰了个头,准备走“电商”渠道发展。但因为长期以来,和县蔬菜销售稳定,不“愁”卖,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疫情的当头棒喝,终于将一些“穷途末路”的企业逼上“梁山”。“我开始认真考虑,线下不通,线上能不能成为一个盘活企业的路子。”陈中华说。

他还是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停摆的7天里,他开始认真研究“电商”等线上模式,看到了不少外地同行因为“网络直播”等新方式打了翻身仗,他找到媒体连续报道,在朋友圈、微信群、电商平台多方售卖:“三斤包邮,保证新鲜!”

短短几天时间,他便在网上接到3000多个订单。“今天,我刚和一家农产品电商平台谈好合作,就卖芦笋,把它做成品牌。”4月7号下午,陈中华自信地说道。

除了企业率先“试水”,官方也在行动。在多方努力下,和县与京东、淘宝、蚂蚁商连、上海叮咚、百味鲜香、和县邮政等十多家电商平台对接,通过网络、电商渠道售出红椒等蔬菜75吨。

“从传统的线下到线上销售,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逼,逼着企业和菜农用互联网思维搞经营,打破之前过于单一的销售渠道。”刘卫兵说道。

新闻推荐

交通银行马鞍山分行全面开展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

交通银行马鞍山分行全面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在我国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为加强《国家安全法...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