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崛起中的慈湖国家高新区

江淮时报 2020-01-14 14:23 大字

近年来,慈湖国家高新区坚持招大引强、提质增效,注重培优育强、追高逐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对接沪苏浙,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着力打造创新、智慧、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慈湖高新区承接新兴产业创新要素转移转化的桥头堡

慈湖高新区,是八百里皖江的最前沿,也是中部地区距离沪苏浙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更是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创新要素转移转化的桥头堡。

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慈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磨剑7年,慈湖高新区紧跟国家发展的铿锵步伐,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由老工业基地向国家级高新区的蜕变发展。先后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省级青年创业园、江东创业大学、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皖江最前沿,北与江苏省交界,并与南京江宁区无缝对接,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毗邻。综合商务成本仅为上海的60%,拥有东部的位置、中部的资源,南京的条件、安徽的成本。205国道、宁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宁马高速穿区而过,可快速抵达长三角核心城市。宁芜高速和宁安高铁从园区穿越,内有马钢、圣戈班等企业自备铁路专用线与宁芜铁路相连;慈湖国家高新区是马鞍山港的核心区域,现有长6.6公里的长江岸线,内有9个5000吨级兼顾2个10000吨级泊位,能够长年停靠万吨级江海轮、与国内外港口四季通航。目前慈湖国家高新区已基本建成高速铁路、专用铁路、水运港口、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园区道路全面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积极构建“3+1”主导产业体系,即:做强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做大电子通信产业、做优智能制造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了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和德国易能环保、韩国和承、意大利迈特诺、美国博浪热能等著名外资企业,以中兴、神华、立白、乐通、奥盛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大企业集团和以金桐化学、中橡化工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台资企业入驻。目前,园区拥有各类企业1000余家,其中“四上”企业141家,规上工业企业89家。

创新平台功能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科技创新要素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园区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已先后与和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系。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的“双创”基地、宁马科创园、产业合作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承载平台已陆续交付使用,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以及人才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壮大提供广阔空间。

配套服务优质高效。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和“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巩固提升“送政策和产学研、银政企、产供销、人财物为一体”的“1+4”企业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全程代办制”,对入园企业实行“专班帮扶”、问题协调实行“专人专办”,做到服务客商零懈怠、服务人才零差评、服务群众零距离。慈湖高新区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慈湖高新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经济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实现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8.54亿元,同比增长28.18%……

加强毗邻合作,夯实融入基础,一体化发展提质增速。为实现精准融入,慈湖国家高新区成立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慈湖高新区全面推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多次与江宁区会商,编制完成《慈湖高新区(核心区与托管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总体规划环评今年8月顺利获生态环境部批准,为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深化务实合作,慈湖国家高新区主动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加强交流互访,多次赴滨江对接考察、组织企业参加江宁区重点企业供应商大会、接待对方来访,并于2019年11月27日正式签订双方合作框架协议。同时,还积极推动与江宁区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构建以 “一湖”“一线”“两河”“两镇”为重点的苏皖省界绿色生态长廊;多次联合江宁区江宁街道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非法选矿加工点行动,依法关停两省交界处的散乱污企业20余家,慈湖河下游、长江慈湖高新区段水质明显改善,为实现绿色发展打好基础。

着力招大引强,推进产业集聚,一大批项目成功落地。在产业对接上,慈湖国家高新区围绕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赴长三角地区招商力度,吸引大批南京及长三角地区企业和人才来慈湖国家高新区投资兴业,以杭州华旺装饰新材料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户高新区,宁马青年创业谷引进企业80多家,90%以上来自南京地区。未来,高新区将继续以智能制造和通信通讯产业为主,围绕南京及长三角地区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与南京产业交相融合、错位发展,打造宁马合作先行区。

加速创新驱动,促进院所合作,推深产学研用融合。慈湖国家高新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开放联动发展战略,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在南航智能制造研究所、东南大学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成功挂牌后,今年,中国药科大学技术转移马鞍山分中心、上海皓元医药研发平台、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双基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等项目正式签约入驻。目前,与南航合作的南马智能制造产业园已入驻16家企业;东南大学已推介20余项科技成果,企业转化工作正在同步推进。同时,积极搭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对接平台,推动海思达机器人、金星钛白、銮威科技等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南京高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慈湖高新区 砥砺奋进再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踏上这片投资热土,回眸慈湖高新区发展史,园区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凝聚着无数高新人的奋斗、追求与梦想。建区以来,无数的慈湖高新区人历经波折与艰辛,将热情与青春挥洒于这片热土之上。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慈湖高新区已经成为马鞍山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2020年,慈湖高新区将继续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度,以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为引领,努力打造马鞍山东向发展的新标杆。

加速项目建设。坚持发展至上、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3+1”主导产业,突出招商重点,创新引资方式,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按照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要求,着力在项目谋划论证、编制申报、引进注册、落地建设、配套服务等方面加速推进,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权限下放做法,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国企改革要求,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做大做强新慈集团,推进园区建设发展。重点围绕科技人才和科研项目,持续加强与中科院过程所、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更多项目人才落地落户,确保创新要素综合排名持续位居前列不掉队。

着力等高对接。围绕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对接沪苏浙城市特别是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在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以与滨江开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建立健全双方定期互访、信息互通、部门互助等机制,真正实现与滨江开发区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强化四项服务。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扎实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政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全程代办、一网通办、只跑一次落到实处,不断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让园区企业、群众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营造良好环境。推进 “环保管家”“安全管家”工作机制落实,持续抓好环境整治提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持续开展“1+5+N”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高标准规划建设水、电、气、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和人才公寓、商业金融、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努力创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客商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示范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慈湖国家高新区将紧跟步伐,奋力前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磅礴之力深度融入长三角,朝着“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的目标奋起直追。

新闻推荐

打造警民联手、立体防控新模式 马鞍山军民路商业圈 治安巡防互助站成立

本报消息记者刘明培通讯员吴军报道为提升巡逻防控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治安防控辐射面,构建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动的巡防格局...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