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纤维检验所: 六赴新疆, 为国把好棉花入库关
杏花春雨江南,大漠孤烟塞北。12月12日,马鞍山最高气温13℃,而在3800公里外的新疆库尔勒戈壁滩上,最高气温仅2℃,最低气温零下12℃,常年干燥少雨。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有一支队伍,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业务水平,露天奋战,为国家把好棉花入库关。
他们就是马鞍山市纤维检验所的工作人员,连续6年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参与入库监管棉花公证检验。6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北疆南疆,战风雪、抗严寒,将高高的“棉山”变成了平地,将荒凉的戈壁滩变成了办公室,用体温融化冰雪,用行动践行初心。
战风雪、抗严寒
将“棉山”变为平地
新疆的天亮得比内地迟,12月12日上午8点,天边才泛起鱼肚白。姜素荣和马鞍山市纤维检验所的其他7名同事起床、洗漱、吃早饭,上午10点,他们准时出现在20公里外的棉库。在新疆,所谓的棉库其实就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没有顶棚,四周也没有遮挡。此刻气温还很低,零下6℃,队员们个个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棉帽。
走到工作地点,当天要检测的棉包已经堆得老高。按照公证检验规程,每批入库棉花43吨186包,每包227公斤,没有机械化作业,全部靠人力完成。
“常常一站就是半天。”姜素荣说,每人每天最多要完成350个样本的采集工作,取样时必须光着手,这对手指绝对是个极大的考验,队员们个个手指都长了倒刺、干燥皴裂,怎么办?队员们想了个办法,买来创可贴,一根指头尖缠一圈,缠好继续干。一天下来,手酸得拿筷子都在抖。
“上火,嗓子疼,容易流鼻血。”马鞍山市纤检所高级棉检师刘子清还记得第一年来新疆时,鼻子动不动出血,现在虽然不出血了,但皮肤干燥依旧折磨着他和每一位队员。
“只能提醒大家多喝水,但一忙起来,根本没人顾得上。”马鞍山市纤维检验所所长王平每年都要亲自带队,他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照顾队员的重任。但他发现这个任务比检测棉花还难,因为面对成堆成堆的“棉山”,没有人记得他的提醒。
舍小家、为大家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来”
每天从棉库回到住处,姜素荣都会拿着手机来回踱步,“要不要视频?就看一眼,看完就关。”姜素荣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上一年级,小的刚满13个月。去新疆那天早上,给小儿子喂完最后一顿母乳,就再也没有抱过他了。刚到的时候,她着急忙慌地打开微信,和孩子们视频。儿子第一眼看到她,咧开嘴笑了,后来发现,妈妈看得见摸不着,甚至不来抱自己,就哇哇大哭。从此后,姜素荣就不敢视频,孩子伤心自己难受。想孩子的时候,她就翻开手机相册,临行前,拍了很多孩子的照片,一张张地看,眼泪忍不住落下来。
“不是我狠心,每年的入库监管棉花公证检验是大事,既为国家决策和精准补贴新疆棉农提供准确数据,也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时间紧任务重,每个人都得去,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冲锋在前。”姜素荣说道。
石友林是赴新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队员,当记者问他,这些年参加棉花公检,又苦又累,何况年龄又这么大了,后面还会不会来?他说了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来。”这句话也道出了马鞍山市纤维检验所所有人的共同心声。
记者 王永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季晨辰)12月19日下午,由市委统战部主办、九三学社市委会承办的马鞍山市第八期“同心论坛”在市会议中心举行。...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