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的郑蒲港新区“智”存高远 强化创新支撑 做优装备制造产业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安徽商报 2019-09-20 01:47 大字

郑蒲港

成立于2012年1月的郑蒲港新区,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最迫切的发展愿望,还承载着马鞍山市跨过长江拓展城市空间的最迫切的发展需求。七年来,新区坚持“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城乡融合的新样板。七年里,这里每一天都在变,起高楼、畅交通、兴码头、建园区……从郑蒲港码头打下第一根桩,到综合保税区获得历史性突破,随着时间齿轮的滚动,郑蒲港新区从一片空白到初具规模的产业新城,实现了华丽“蝶变”,如今已进入了厚积薄发、做大体量、做优质量的关键时期。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18年6月1日,安徽义利北冰洋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正式投产后,预计北冰洋饮料产品在长三角市场规模5~8年内可达3亿瓶(听)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利税约1.6亿~2亿元。

2018年12月8日,由深圳福斯特半导体集团投资的龙芯微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在郑蒲港新区正式投产。一期投资人民币2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今年7月4日,中兴5G半导体设备配套项目在郑蒲港新区签约落地;7月6日,企创研晶鼎MOS管及FLASH高端封装测试项目在郑蒲港新区正式投产运营……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七年来,新区以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招商,以产业集聚带动高端发展,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做优装备制造产业,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使得新区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在深入研究电子信息特别是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基础上,坚持与南京、合肥错位发展,承接相关配套产业,合作成立供应链金融平台,细分产业方向,承接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以及半导体关键零部件领域制造企业,已经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集聚区,在未来三年内将打造百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

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北冰洋项目已经正式投产,累计纳税超1亿元;引进的深圳优合项目,2018年完成进出口额3.5亿美元,缴税748万元;迈涛全出口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已经投产,目前产销两旺,正在对接比利时高端肉类加工项目;粮食指定口岸招商取得重大突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的50万吨粮食加工储运项目已全面启动项目建设。

做优装备制造产业。上海紫江集团投资的紫江彩印、紫泉标签、紫江喷铝3个项目已经投产,紫江喷铝二期扩能项目已经签约;马钢废钢、海德莱特车灯总成制造、加特源热能科技、天门欧式起重机、润良新能源碳纤维汽车产业园、尊马半导体无缝焊接管件等项目已签约或开工。

着力强化创新支撑。新区始终致力于产学研平台带动作用,已有马鞍山南大研究院项目、中科院纳米医药研发平台、普梅森国际健康医疗产业平台等产学研平台落户新区,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提供了坚强保障。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7年7月5日,满载4700吨货物的越南籍“海豚15”号货轮,自印尼布敦岛布通港抵达马鞍山郑蒲港,标志着郑蒲港码头正式对外籍轮船开放。郑蒲港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和郑蒲港至盘锦港内贸集装箱定期班轮也在同一天开航。

2018年6月13日,国家八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向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颁发了验收合格证书,马鞍山综保区顺利通过“国考”,标志着马鞍山经济从此拥有了接轨世界的大平台。

今年8月11日,郑蒲港铁路太阳河特大桥最后一片T梁架设成功,标志着中铁二十局集团承建的马鞍山郑蒲港铁路大里程方向T梁架设全部顺利完成,为2020年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郑蒲港铁路专用线连接马鞍山市区、和县及郑蒲港新区,并通过同城闸站接入淮南铁路,进而沟通合肥都市圈乃至皖北地区,明年建成后将承担港口集疏运总量470万吨,同时辐射郑蒲港新区、和县、马鞍山市、合肥都市圈等,还将承担南京枢纽七坝港区部分集疏运量。

这些只是郑蒲港新区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的一个缩影。七年来,频频上演的大事,都在逐步实现着郑蒲港新区与“国内段”、“国际段”的无缝对接:首艘外籍轮停靠郑蒲港;开通了至合肥港的“天天班”,至武汉港等沿江重要港口定期航线,至泉州、广州的南方航线和至盘锦港的北方航线,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等定期班线;郑蒲港铁路开工建设,347国道和沪武高速、天天高速等陆续贯通,以港口为核心的“公、铁、水、空”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郑蒲港新区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拓展,面向国际国内的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

郑蒲港新区还发挥综保区优势,瞄准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项目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大荒粮食仓储物流加工、马钢钢材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推进汽车、水果、冰鲜等进口指定口岸申报,构建“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口岸经济区。

拓宽对欧合作通道,积极引进荷兰优质食品企业,加快建设中荷食品产业园,积极申报安徽省首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利用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平台,郑蒲港新区与深圳优合集团合作,完成肉类进出口贸易额1.5亿美元,积极打造华东地区进口肉类的区域分拨中心;利用粮食指定进口口岸平台,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粮食仓储物流加工基地。荷兰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已开工建设,法国烘焙项目、英国蓝鸟碳纤维赛车制造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七年来,郑蒲港新区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随着时间齿轮的滚动,郑蒲港新区开放的大门也愈加开阔。

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城乡一体是新区建设的特色。郑蒲港新区从成立之初,就突破传统开发区建设“产城不平衡、城乡不协调、民生不同步”的弊端,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条新区城乡统筹、城乡同治的实施路径。

七年来,郑蒲港新区坚持城乡融合,在起步区的核心城区,通过市场手段“造环境”,实施重点项目,营造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科研环境和休闲环境,快速集聚了人气。新区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定位,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优先推动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已实现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覆盖。

2012年10月15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现改名皖江工学院)郑蒲港校区暨科教产业园项目签约,总投资10亿元。2014年秋季,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正式招生。2018年1月,学前教育引进市妇联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创办市妇联幼儿园郑蒲港分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郑蒲港学校2016年9月经市教育局批准筹设,总投资3.8亿元,建设13.8万平方米全寄宿式义务教育学校,也于2018年9月1日正式开学。此外,马鞍山淮航技工学校、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郑蒲港教学点、马钢卫生学校郑蒲港分校、上海开放大学郑蒲港办学点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顺利办学。

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一批批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高品质生活正在逐步显现。从规划到建设,新区处处体现了产城港一体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人在城市生活的需求,配套“吃喝玩购娱、文教医体游”等设施,围绕入驻企业员工生活便利化,配套员工住宿、餐厅、购物、娱乐等设施,建设了燃气释放站、110kV宏港变、日产3万吨和45万吨水厂、12条10kV线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盒小马”超市、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餐饮企业陆续入驻,DIG进口商品直营店、启迪乔波滑雪场、中影国际影城等商业旅游配套项目运营良好,置信假期四星级酒店、人体博物馆等一批项目提高了新区人居生活品质,为企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环境。

从“一阳初动,万物未生”的宏伟蓝图,变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建设热土;从“河塘纵横,田埂交错”的田野郊区,变成“高楼林立,幸福宜居”的产业新城,七年来,郑蒲港新区不断书写着崭新的发展篇章。

柴胜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

新闻推荐

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家乡马鞍山 城市很美丽发展潜力大

许海峰(前排中)在采石风景区参加“快闪”活动。记者储灿林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在即。9月17日上午,在采石风景区,一场特别...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