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区:发乎刃模具 争当“排头兵” 全面融入南京,打造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生态新城

皖江晚报 2019-08-26 07:18 大字

上世纪90年代,正值不惑之年的石明玉在博望镇当党委书记。当时两件事始终萦绕他心头,一个是博望建区,一个是融入南京。十多年后,辗转不同岗位的石明玉,又回到了故乡博望,而让他欣喜的是,当初的梦想,一个早已被现实照亮,2012年博望建区,另一个正成为博望当下为之奋斗的目标,2018年博望提出打造南京周边最重要的卫星城。

回看博望发展路径,从皖苏边陲小镇到“中国刃模具之乡”再到马鞍山乃至安徽东向发展“样板区”,博望从荒芜走向繁华,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

博望,因特色产业而生。“博望冶铁业历史悠久,但以前多数是挑着担子走天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小厂子。”石明玉说,改革开放后,博望掀起了“办厂热”,公社、生产队争相办铁工厂,10个人、8个人就能办一家小加工厂。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在博望拧成一股绳同步发展,博望的刀具生产也由此从家庭手工作坊中跳脱出来,向着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刃具第一镇”,这是博望在改革开放中锻造出的第一张名片。全镇10万余人,平均每3户就有2人从事推销业务,累计有1.5万人在国内外做刃具销售“跑外场”;全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镇域企业上班,有的几乎是“全家总动员”。

立足刃具、发展刃具、突破刃具,博望人的眼光从来不局限于刃具一隅,“中国机床第一镇”,这是博望锻造出的第二张名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享誉全国。

2012年博望建区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博望产业名片更多了,含金量也更高。“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质剪折机床暨刃模具产品生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刃模具商标品牌基地”“出口机床系列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每一张名片,都印证着博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博望区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动能正在加速集聚。”博望区区长易茂林介绍,今年上半年,博望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7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位列全市县区第一。

博望,因开放而兴。博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皖苏边界,与南京唇齿相依、无缝相接。博望人一直都珍惜这一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博望的老板名片上打印的就是南京中华门外博望镇。然而,那个时候的“南京中华门外博望镇”,毕竟只是博望人的一厢情愿,南京人并不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望区奏响了“融入南京都市圈”号角,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出台了《加快东向发展,实现等高对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实施意见》,以“全面融入南京,打造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生态新城”为首位度战略,高质量推进“六个一体化进程”,努力把博望建成南京周边最重要的卫星城。

“博望正在打造江宁博望合作开发区,南京都市圈规划将博望纳入全国航空物流主枢纽及以临空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也明确‘支持博望区与南京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全方位融合发展。’”博望区委书记郝轶琦表示,如今博望融入南京都市圈已成为南京和马鞍山的共同心愿。

产业领跑,民生改善,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博望区城乡面貌也焕然一新,百姓幸福指数扶摇直上。

全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全线贯通,连接主城区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地上、地下交通网齐头并进,打通“毛细血管”,城乡道路畅通无阻;

成立“医联体”,建立“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博望分院”,百姓看病不出区,村村建有卫生室,家庭医生服务送上门;

建设公立高中,开办标准化小学,6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智慧建设与应用实验学校,幼儿园更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图书馆与文化馆“比翼”,文化馆站和农家书屋“齐飞”;十余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相继成立……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所有百姓期盼都变成了民生福祉,所有发展厚度汇聚成情感温度。(更多报道详见8-9版)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苏诚

新闻推荐

雨山区: “生态福地、智造名区”的五张“名片”

文/记者张令琪通讯员雍珣图/毕琛名片一:产业高地产业是雨山区的立区之本,自2002年雨山经济开发区创立以来,雨山区便难掩迅猛...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