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植阡陌 新风沐乡邻 博望区厚植文化土壤助推乡风文明

马鞍山日报 2019-03-11 09:42 大字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程颖

博望区博望镇滨湖村有座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水车、灌稻机等一批在历史长河中早已销声匿迹的农具。村里人说,建这座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留住世代传承的乡愁,守护延续上百年的文化记忆。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滨湖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成为打开博望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近年来,博望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开展移风易俗,弘扬乡贤文化,培育淳朴家风,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造福众乡邻

去年12月12日,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丁成双嫁女儿,办了10桌酒席,每桌花费370元。“3700元酒席钱就能把女儿嫁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丁成双说,前几年村里人讲排场,喜欢到镇上、城里办酒席,一桌下来至少1000元,幸好村里建了小礼堂,酒席不出村,省钱还方便。

百峰村是个丘陵山区村,以前村民婚丧嫁娶,都喜欢大操大办,即使家里没钱,借钱也要撑起脸面。“以前老人去世,全村人酒席吃几天,乐队请七八班,花费至少两三万。”村党总支书记齐道贵说,2016年,为了倡导节俭之风,村里开展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建起了小礼堂,专门给村里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四五十场红白喜事,每桌不超过400元,攀比之气压下去,文明新风刮起来。”齐道贵高兴地说道。

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关系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了破除陈规陋习,博望区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为重点,坚持党政引导、基层自治、全民参与,坚持德法并重、破立并举、内外兼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示范带动,不断加强“一约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村规民约)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目前,博望区3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一约四会”制度,婚丧喜庆事宜有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制度章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2018年,博望区开始推行“禁燃烟花爆竹”、以鲜花代替冥币,严格限制治丧时间、婚葬车队规模,大力推行以村级为主体,统一配备不锈钢餐具、可循环桌布、电子鞭炮等红白喜事用品,既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乡贤文化引领新风尚

新市镇新河村,88岁的陈良栋坐在躺椅上看电视,他左手边的书桌上,水杯、保温杯,盖着瓶盖的,敞口插吸管的,摆了一溜。“这都是我儿媳妇给准备的,插吸管杯子里的水用来漱口,玻璃杯的凉水和保温杯里的热水兑着喝。”提到儿媳妇邵金四,陈良栋止不住地点头称赞,要是没有儿媳妇,他早就不在了。

原来,三年前陈良栋摔断了腿,瘫痪在床,正是儿媳妇邵金四三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他才慢慢好起来。“一天三顿饭都是她喂,每隔半小时给我翻一次身,洗澡、大小便也都是她帮忙。”陈良栋说,直到今年他能下床走路了,邵金四才重新到镇上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早上上班前,她都把老人的午饭做好,荤素搭配,放在小电饭煲里保温,老人什么时候吃都是热乎的。(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雨山区化工集中园二期污水处理站将建成运行 投资1086万元,企业预处理后的污水方可进站深化处理

记者张令琪通讯员雍珣宋家刚3月4日,记者来到雨山经开区化工集中区二期污水处理站项目现场,项目的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随着污...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