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炉火永不灭

马鞍山日报 2018-12-11 09:07 大字

■裴长新

坦率地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二铁厂的那种情愫、那种眷恋愈加刻骨铭心,愈加难以割舍。就像一个孝子对慈母的依恋,哪怕她风华不再,枯萎丑陋,抑或是早已入土,不在人世。但这种依恋却一如初始,魂牵梦萦!

二铁厂始建于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马鞍山的1958年。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根据安徽省委决定,在马鞍山地区再建一个60万吨的钢铁厂,暂称为慈湖钢铁厂(原二铁厂),厂址选在塘西地区(即现在的二厂区)。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马钢二、三工程处,机装工程处、动力工程处等各路参战大军带着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结棚为营,斗志昂扬,迅速掀起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到1960年底,硬是靠着“愚公移山”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快速建起4座255立方米中型高炉。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生产期间未能达到设计能力。1966年,二铁厂在经历了调整并厂后,开始恢复重建。

二铁厂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有幸赶上了这一历史机遇,成为二铁厂的一名高炉热风炉工。忘不了师傅对我的言传身教,关心爱护。因为我进厂时才十六七岁,每次上炉顶检查,师傅兼组长总是不让我上,叫我留在值班室“看风温”,而他自己则全然不顾腿部关节炎的老毛病,带领班组的其他师傅,沿着盘旋的梯子,攀援到几十米高的炉顶。忘不了那年冬天,高炉突然断电断风,二十多个风口全部灌死,老厂长带领我们在冰天雪地里排险情,抢工期;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的馒头,渴了就就地抓一把雪的动人场景。忘不了两年一次的高炉大修扒炉,厂里在职工食堂办起“十大碗”,厂领导以茶代酒,为我们壮行。面对炉内四五十摄氏度的余温和板结如山的炉料、死铁层,干部、职工汗流在一起、劲使在一处。扒炉攻坚战结束,厂里隆重召开表彰会,厂长、书记亲自为扒炉功臣披红戴花。

忘不了几个文学发烧友聚在一起,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翻阅着我们亲手创办的、散发着油印清香的第一封厂文学小报时,我们着实高兴了一番。抑或有谁的文字刊发在报刊上,谁就在大排档请大家搓一顿。我们借着酒力,穿越古今,狂得要命:李白、苏东坡若何?茅盾、巴金何足道哉?更遑论北岛、舒婷?看锦绣文章还待吾等!忘不了新婚头几年,我和妻仍住在十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昏暗的过道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拴着一个煤炭炉子。每当生火做饭,走廊里刺鼻的焦炭味混和着复杂的油烟自由地弥漫着,叠加着欢声笑语、锅碗瓢盆交响曲从这家蹿到那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女儿像一轮新鲜的太阳磅礴而出,升起在地平线上!

人生无悔,岁月如歌。二铁厂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是马钢创业创新创造精神的一个缩影,也是马鞍山市因钢立市、因钢兴市的一个写照。从建厂之初的风餐露宿、人拉肩扛到滚雪球似的发展壮大。二铁人砥砺前行,矢志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坚持大修大改、小修小改、逢修必改,4座高炉单炉容积不断扩大到300立方米;用三档的原料打出了一流的经济技术指标;高炉年产生铁从建厂之初的13万吨到2007年的150多万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支撑了马钢炼铁生产的“半壁江山”。近50年来,全厂累计产铁约4000万吨,相当于1970年初全国2年的产能,相当于2006年4个马钢的产能。为马钢的不断发展壮大、马鞍山市的经济建设和共和国的钢铁强国之梦做出了重要贡献。

炼铁又炼人。二铁厂4座高炉被授予全国红旗高炉、企业被评为全国特级炼铁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二铁厂这片热土,走出了全国劳模、走出了在行内有声望和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者。二铁厂这片热土哺育了我,二铁人的精神激励着我,1998年,我也由一名普通高炉热风炉工走上厂宣传工作的岗位。

今天,二铁厂这个钢铁巨人虽已回归“平凡”,但岁月抹不去她昔日的辉煌,二铁人在马钢和马鞍山市经济建设中所迸发出来的炉火一般的激情,钢铁一般的意志,永远激励着我。二铁厂的高炉虽然不存在了,但在我的心中,熊熊炉火永不熄灭,连同我的青春记忆、流金岁月,永远在我的血管里奔流、奔流……

新闻推荐

马鞍山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正式开放使用

星报讯12月2日上午,马鞍山市举办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暨马鞍山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启动仪式,马鞍山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正式...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