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到大伙的日子像花一样美好!”

皖江晚报 2018-12-05 09:47 大字

扫一扫查看更多精彩

农村是改革的发源地,要想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农村开始看起是非常必要的。谈到农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种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到土地后的农民积极性明显提高。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亿万农民减轻了负担,分享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马鞍山向山镇作为马钢的“粮仓”,是重要的铁矿开采区,有南山矿和向硫矿两大矿区,种植传统农作物成活率低。1972年出生的王爱民是向山镇石马村一位普通的农民,从事花卉产业已有二十个年头了。他虽然年轻,在当地却很有名气,认识他的人都夸奖他能干,因为他不仅限于侍弄好自己的花木,还致富不忘乡亲,把看似普普通通的种花养草打造成引领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他常说:“我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日子像我们种的花一样美好。”

他退伍后选择返乡创业

王爱民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发现花卉苗木种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退伍后毅然选择了花卉苗木种植,开始了艰苦创业、大胆实践的历程。先是用三亩承包田试种一些市场需求的花草盆景,经过探索、摸经验、找路子,当年就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随后,他就大胆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恰好又赶上向山镇政府提倡村民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这给王爱民发家致富创造了好的机会。

但刚开始搞花卉种植时,由于缺乏技术,经常出现问题,有时近乎绝收。随着花卉苗木种植规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王爱民意识到,要提高种植效益,就必须调整品种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同时还离不开技术上的支持。于是,他开始到安徽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拜师学艺,不断向专家请教花卉苗木种植方面的有关技术难题。平时一有空,他就钻研专业书籍,进行系统性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种植的花木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自己致富了不忘乡里乡亲

通过艰苦创业,王爱民自己富了,但他始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通过传授花卉苗木种植方面的技术,加快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王爱民说:“只要大家能种好花,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不怕。”多年如一日,他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科普上。结合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花卉苗木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资料。他将科普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以自己的示范田作为培训场所,每年都要组织乡亲多次面对面进行现场技术培训,除邻近的乡亲们外,方圆几十里外的人也都慕名而来。王爱民指导农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荒坡荒地上种植红枫、香樟、桂花等有着市场需求的树种,对这些农户,他都无私热情地提供技术服务。有了他的贴心服务,周边100多农户专心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并且很快产生了经济效益。

成立合作社让村民减少风险

随着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和品种的逐渐增多,如何协调各家各户的种子引进、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市场营销等,成了各种植户和农户发展花卉苗木种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2007年8月,王爱民注册成立了“马鞍山市爱民花卉苗木培育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为种植户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推进了花卉苗木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到目前为止,该合作社已有社员143户,从业人员900多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00亩,其中温室大棚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种植品种700多种。

如今的向山镇石马村,花卉苗木产业已实现了规模、品种和技术的三大飞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特色村”,花卉苗木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0000元。

■本报记者蒋雯通讯员朱世庆

新闻推荐

两地将实现科技场馆互通共享

本报消息记者方燕通讯员何明珠报道11月26日,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积极开展宁马合作再添成果。当天,马鞍山市科协和南...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