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辟新天 开发园区撑起马鞍山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马鞍山日报 2018-11-29 10:54 大字

大型融媒体特别报道之八

记者刘挺

总是在回望中,才能发现某个时点的重要意义——

1995年6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兴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部署,打响了经济变局的“第一枪”。这座彼时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开窗迎纳八面风,从此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

2018年6月,安徽省第三家综保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考”封关运行。这片头枕江涛、直面世界的开放高地,不仅为马鞍山打开了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一扇“大门”,更为这座内陆城市,描摹出如大海般广阔的未来。

作为复制经济特区模式的产物,园区,是改革开放的创举,更是中国奇迹的缩影。回首来时路,在铭刻马鞍山发展进程的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中,秉承“特区精神”的园区,始终领风气之先,立潮头独步。

从速度领跑到质量领先,从改革策源地到创新“智”高点,从“打开一扇窗”到“世界零距离”……一座座现代化园区次第崛起,一处处“试验田”硕果摇枝,集中展示着改革力度、开放广度、创新深度和发展高度,成为马鞍山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耀眼地标,更用发展的累累硕果昭示,改革开放是马鞍山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开放的大门,从这里开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纵观世界经济史,因开放而兴,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开放发展了中国,造福了世界。

对于马鞍山市而言,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破解瓶颈难题,求解发展命题,都需要在开放中找答案。

1998年,伴随着市区通往经开区的主干道红旗南路破土动工,希望的种子开始在城南萌芽。这片成立时批准规划面积仅1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赋予了重要的城市使命——打造全新经济增长极。

2002年慈湖工业园揭牌成立,2006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新区,这片鼓荡着开放劲风的八百里皖江最前沿,仅用十年便完成了“三级跳”,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2012年,郑蒲港新区在“以港兴市”的号角声中拔锚起航,一举改写了安徽江北地区没有万吨级深水良港的历史。口岸扩大开放、港口舳舻相继、产业水起风生……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美好愿景,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作为马鞍山市“开放联动”战略结出的又一硕果,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不仅标志着全市经济从此拥有了接轨世界的大平台,更以其“区港联动”的优势,成为安徽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又一张崭新名片。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如今的马鞍山,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众多省级开发区遍布一江两岸,越来越多的开放之窗,越开越大的开放之门,不仅共同撑起了城市发展大格局,更吸引着各类要素资源向马鞍山加速集聚,产业生态更加丰富,空间平台更加广阔,城市经济更显张力与活力。

因开放而生的园区,更将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马鞍山内陆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前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6.6% 10月份同比增长近六成

本报讯(记者张令琪通讯员黄宏晓)据海关统计,1-10月,马鞍山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33.7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16.6%,进出口增速...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