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民吴芳冲夫妇俩的购物记忆
粮票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吴芳冲记得,1989年,他作为十七冶首批海外项目建设者出国,当时在北京吃饭时还需要粮票,回国后,再次逗留北京就不需要了。
统购统销时代的结束,终止了我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一个新的购物时代全面开启。
“解放路上新添了解放路百货商店,雨山九区建起了商业大厦,我家当时就住在附近,逛商场成了我们平时最大的休闲活动。”高翠荣还记得,商业大厦里几乎什么都有,新潮服饰、各种玩具、电器,还有最新款的太阳镜。吴芳冲的第一副太阳镜就是在那里买的,58元钱,一直用到前两年。
后来,又有了新亚百货、华联商厦……吴芳冲夫妇俩逛街的去处越来越多,能买的东西也越来越新颖,中高档针织品、黄金珠宝、装潢材料都能买到,光是彩电,他们家就换了四台,从14寸过渡到40寸。
2003年,马鞍山首家大型超市大润发开张,顾客自主购物,然后到收银台统一结账。高翠荣惊叹,原来还能这样买东西。
“我是开业三天后才去的,但还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幸亏女儿的一个同学在里面上班,小伙子个头大,一把把我从人群中拎了出来。”想起当时的情景,高翠荣一脸笑容。
2009年,老两口搬到了春晖家园,原以为离大润发远了,购物不方便了,谁知道隔了两年,欧尚超市也开了,家门口又有了大卖场。
进入网络时代坐在家里等货送上门
本以为推着手推车,在卖场里边逛边买,已经是购物的最佳状态了,但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坐在家里,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买尽全国各地的特产。
“今天早上还在网上买了2斤龙眼干、2斤湖南糍粑。”吴芳冲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当天上午的成交记录。
“自从学会了网购,经常在网上买吃的、喝的,天南海北的东西都能买到,太方便了。”高翠荣笑着说。
其实,老两口“触网”时间并不长,今年才学会网购。“以前看妹妹、女儿她们在网上购物,心里痒痒的,但不会操作啊。”高翠荣说,实在想买,就叫每周回来一次的女儿帮着买,但女儿买的经常不合适,老两口一跺脚,干脆自己试着买,没想到,效果还挺好。“看,这是我家宠物狗的四季衣服,全是网上买的,不错吧。”
自从学会网上购物后,老两口就成了小区里有名的购物达人,隔三差五就有他们的快递包裹。老两口在家也几乎每天都要上网络购物平台,不是下订单就是看商品。前不久的“双11”,63岁的高翠荣也和众多年轻人一样,守到了零点之后。
“坐在家里就能买东西,这要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老两口忍不住感叹道。■本报记者王永霞通讯员夏欢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都离不开钱。40年前,光有钱也不一定买到东西,你还得有“票”,粮票、油票、布票,就是买块豆腐也得有豆腐票。40年后,付款不见钱,购物不见面,手指轻轻一点,坐在家里等货上门就行……
40年间,马鞍山市民吴芳冲家的购物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每个月,他和妻子高翠荣都要算着手中的粮票、钞票过日子,现在两个人有事没事就在网上“淘淘宝”“购购物”,生活别提多惬意。
一个城市两个商场买什么都得要凭票
“看,这就是我们当时用的粮票,有全国的,全省的,还有马鞍山本地的。”11月19日上午,听说记者来采访,家住春晖家园的吴芳冲和老伴高翠荣翻出了收藏多年的老物件,其中就有一沓粮票。
“那个时候,物资紧缺,买什么都得凭票。”65岁的吴芳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家都有一本红色的《居民粮油供应证》,每人一个月30斤粮食。
“哪够吃,我在十七冶上班,是火焊工,天天扛着工具爬上爬下,一个月最少要吃45斤粮食。”吴芳冲说,幸好在老家的父亲每个月给我寄点粮票过来。
吃粮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吃肉要肉票,就连买块豆腐,还得有豆腐票才行。“早上一大早排队买豆腐,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高翠荣说,如今想来,那段岁月印象最深的就是排队。城区商场少,一个城市只有两个商场,一个老市里的百货大楼,一个湖滨商店,一过年发了布票,大家都去扯布做衣服,玻璃柜台,人挤在柜台后面排队扯布,排队做衣服。
“能做身衣服也还不错,经常是扯的布不够做一套衣服。”吴芳冲笑着说,那时候一个人一年的布票是一丈六,像他身高1米8,一套衣服都做不了。
商场少,里面卖的东西也不多。那时,吴芳冲和高翠荣也不逛街,一来没时间,二来买不起,俩人月薪加在一起70多元。“衣服经常是补丁堆补丁,女儿穿的罩衣,是用旧衣服改的。”
商场逐渐增多了出现自选式购物
新闻推荐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重温革命史,学习革命先烈,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1月17日上午,浦发行马鞍...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