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刘晓兰“花样”晚年的乐游生活

皖江晚报 2018-11-07 11:12 大字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如今67岁的刘晓兰开上了小轿车。

文图/本报记者刘明培通讯员唐成云

开着小轿车,来回十多天,行驶1000多公里,今年9月份,家住马鞍山市翠湖社区今年67岁的刘晓兰带着老伴去了一趟皖南。自驾游、看美景、品美食,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对于刘晓兰和老伴来说,不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和远方。

“没想到现在还能自己开车带着老伴四处旅旅游,以前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从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到现在的“POLO”小轿车,每当握着方向盘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时,刘晓兰心中总有几分感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改革开放40周年。交通出行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迹,交通工具则如同一面镜子,时时映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拥有了人生第一辆“永久”高兴得一夜没睡着觉

上世纪70年代,出行基本靠走。如若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路上一道吸睛的风景,定然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十分稀罕。

在刘晓兰的记忆中,她拥有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在婚后不久,公公送给她的。刘晓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她下班回到家推开家门发现家里放着一辆崭新的26寸“永久”牌自行车,桌子上还放着一块上海手表。当得知自行车和手表是公公送给她的时候,刘晓兰十分的惊喜,高兴得一夜都没怎么睡着。第二天,刘晓兰在家附近练习骑车,还引来了很多邻居前来围观。第三天,刘晓兰骑车上班,也是让同事羡慕不已。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称为‘三大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高级轿车。”刘晓兰说,她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公公花了100多块钱买来的,而当时她的月工资才30多块钱,“不过那时候想买一辆自行车可不是一件易事,自行车属于稀罕物得凭票购买,光有钱还不行。”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算得上家庭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70年代,自行车不管是从类型、颜色,还是品牌,都不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男士骑的都是黑色‘二八大杠’,品牌主要有‘永久’、‘凤凰’、‘飞鸽’等。”刘晓兰说道。

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跨入80年代,摩托车渐渐变成了都市新宠。“我是一个爱时髦的人,遇到新事物就想尝试一下。”刘晓兰笑着说,自行车没骑几年后,她就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车子是红色的,花了1000多块钱,当时买的人不多,我还记得车牌号是73”。

转眼几十年,自行车、摩托车早已不知去向,而留给刘晓兰的记忆却历久弥新。

三个月拿到驾照每年带着老伴自驾游

上个世纪90年代,汽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时的汽车基本都是公务用车,拥有一辆私家车,对普通家庭来说,可能还是梦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的逐渐成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汽车开进了平常百姓家,不再是只有少数人乘坐的稀罕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开着车,一路游历,一路观赏沿途的风景,这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潇洒生活。开着车,载着老伴,一年自驾四次,三年多时间,安徽大多数地方,刘晓兰和老伴都去过,圆了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

“2014年12月到驾校报名学车,三个月就拿到了驾照,紧接着花了10万多元购买一辆轿车。比骑自行车和摩托车,小轿车不怕风吹雨淋,行驶起来既快速又舒适。”刘晓兰说,自从有了小轿车,刘晓兰和老伴随时都可以出去,晚年生活半径在不断拓宽,也越来越幸福。

“想当年能骑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都没想过自己能拥有一辆汽车,你看看现在,有的家庭甚至都不止有一辆汽车。”刘晓兰说,交通工具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在大大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百姓心中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闻推荐

推窗见景出门见绿,幸福宜居触手可及 马鞍山第27届金秋花展圆满落幕 花雨广场景区立体造型获一等奖

□统筹/蔡钧沈古新图文/黄莹张平徐守云组稿/市城管执法局宣教中心不知不觉,立冬节气已至,冬天已悄然来临。对于马鞍山市民...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