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干:千余张门票见证旅游业 40年变迁

皖江晚报 2018-10-29 09:08 大字

儿童公园门票

采石矶门票

夏业干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民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国家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的命运也随之飞扬激荡。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个体的吉光片羽,诠释着家国前行的有力足音。可能你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可能你正在创业的征途上打拼……这些撩拨心弦的故事,无论是小是大、是平淡是巨澜,都是40年改革开放宏大叙事中的鲜活细节,见证了这场伟大变革,更丰富了这个伟大时代。

缅怀燃烧理想与激情的既往,是为了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融媒体策划《我家的40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个体生命在改革大潮中的奋斗与成长,讲述普通家庭在这40年里发生的可喜变化,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经历和故事集中反映马鞍山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前行之力,向着美好生活再出发。

文图/本报记者方燕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时光流转。为了让沉寂的门票从书柜中走出来,马鞍山市民夏业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张张门票不仅记录着夏业干人生的回忆,更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的沧海桑田,见证了我国旅游业从起飞、赶超到如今跨越的发展历程,成为改革开放40年旅游发展的最佳注脚。

一个月时间用心编纂5册门票集锦

夏业干今年68岁,收藏门票有30多年时间。30多年间,他将曾经去过或收集到的4000多张景点门票,一张不落地收藏起来,整理成八大册。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年初,夏老就琢磨着,怎么才能让他收藏的门票开口说话,反映祖国40年的沧桑巨变。

思路逐渐清晰,夏业干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门票集锦》专辑分为五册,每一册都有专门的主题: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天安门参观门票,展现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奋斗史);二、旧貌换新颜;三、江山如此多娇;四、锦绣江淮尽朝晖;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于是,夏业干将《旅游门票集锦》八大册重新打乱,从精美度、典型性等方面综合考量,精选出1000多张门票编辑成五册。之后,几经增删、编纂,共历时一个月,成为现在由1340张组成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门票集锦》专辑。专辑从门票样式、票价、景区变化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中更窥见到人们旅游意识以及旅游业包括交通、旅行社、配套等巨变。

“从前慢”的年代倏忽而过

第二册的门票,从5分钱、1角钱,一直到380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票价在不断变化。其中,有一张游漓江的交通票,这是夏业干收藏的第一张“门票”。

这张票面上的印戳显示的时间是1987年1月8日上午8时。那年,夏业干和同事坐了三四十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桂林,自己找宾馆、找餐馆、自己买票、自行游玩,没少吃苦头。2008年,他的夫人跟随旅行社再次游桂林,坐火车只花了十几个小时。吃、住、行等,旅行社安排得妥妥当当,全程导游陪同、讲解景点,玩得十分舒心。

然而,漓江并不是夏业干去的第一个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还没有‘旅游’的概念,出游基本都是因公出差的安排。”夏业干说,那以前,全国绝大多数景点没有收门票一说,既没听说过假期出游、黄金周、出游攻略等词汇,也没有旅行社。那时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旅游竟会如此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夏业干感慨,人们从车马劳顿“出门找罪受”的体验过度到“旅行就是放松和享受”的体会,似乎就在倏忽之间。这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祖国经济腾飞,开发建设旅游业,咱普通老百姓也能有钱有闲,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旅游。

信息化时代,电子门票诞生

第三册是30多个省级行政区景点门票,第四册是安徽景点门票,第五册是马鞍山本地景点门票。从最早的塑料材质门票到后来的纸质门票,再到如今的IC卡门票,票面精美,有的还是应用了现代工艺科技制作的3D立体门票。

比如,当年采石矶门票的票面是好看的图画,如今,采石矶景点不断优化,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采石古镇也建起来了,票面则变成了实景。当年的雨山湖、儿童公园还收门票,现在都已免费,这些门票也成了“绝版”。

2012年,夏业干飞到加拿大,参观了白求恩纪念馆。当时,纪念馆的门票已是电子门票。从那后,夏业干发现,随着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电子门票正逐渐代替纸质门票。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开放深入,出国旅行已不再新鲜。下个月17日,他又将启程,乘坐游轮赴日旅游。

新闻推荐

雨山区养老机构再添新成员 马鞍山依瑞佳医养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

本报讯(记者张顺林通讯员雍珣)10月28日,雨山区养老机构再添新成员,马鞍山依瑞佳医养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马鞍山依瑞佳医...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