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良的﹃极地人生﹄
■城市纪事
“南极是被海洋包围的一个大陆,最低温度为-89.2℃,北极则是大陆包围的一片海洋。南极大陆被大冰盖‘盖住\’,这些冰盖就是唯一没有被破坏的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南极占了78%。南极是最干净的大陆,人在那里不会感冒,甚至受伤的伤口都不用包扎起来,3天左右时间就愈合了……”9月17日下午,“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科普环保公益活动在雨山实验学校举行。500多名小学生在聆听极地专家魏文良的“极地科考”讲座后,对南极那片神秘的地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向往。
12次到南北极,退休后又4次到南北极,今年10月,68岁的他还将第13次远征南极……世界极地科考专家、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党委书记、副主任魏文良是我国南极领域航海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带领极地科考队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任务,为祖国的科考事业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同时也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极地事业。
勇闯南极,30多年来风雪无阻初心不改
南极有绵延万里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寒冷、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在那里经常会与死神擦肩而过。
魏文良作为南极领域航海事业开拓者之一,曾经12次到南北极、退休后4次到南北极……在他印象当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他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
1988年,魏文良38岁,他带领着队友驾着15000吨重、150米长、20米多宽的极地号第一次前往南极洲。在南极洲航行过程中,大船被撞出了直径约60厘米的大洞,后来洞又被撕大到了直径1米多,海水灌满了储存淡水用的船舱。由于储存淡水用的船舱属于隔离舱,海水不会涌入其他船舱,在这种情况下,排出淡水舱的海水太浪费时间,而且仍有被浮冰撞击的可能,只能带着这些海水抵达南极大陆后再进行维修。这时候,魏文良当机立断,船继续前行。“隔离舱被海水灌满了,船就会下沉一些,同时降低船速,洞口才不会继续扩大。等到了着陆点,将船上的设备、物资卸下船后,船就会再次浮起来。”魏文良称,当时距离着陆点仅100多公里,本是1天就能到的距离,他们却航行了20多天。到达着陆点后,他们将设备、物资全部卸下,船只浮了起来。由于船的铁皮是船只上固有的,其他铁皮无法代替,所以他们只能在船的其他地方撬下一块铁板将漏洞堵上。
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魏文良就肩负了建造中山站的使命。“中山站建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大船根本到不了那里,所以我们只能将货物运到小艇,再由小艇将货物运到岸边。”魏文良告诉记者,载满货物的小艇在漂浮着冰块的水面上行进非常缓慢,一趟就需要花掉36个小时。
有一次,小艇走到一半,下降风突然增强,水面的浮冰逐渐堆积起来围住了小艇。这个时候,小艇回不了大船也靠不到岸边,急坏了船上的5名队员。“船上虽然有应急食品,但是在这寒冷的环境中吃不上一口热饭也是种煎熬,于是我就想办法给他们‘送\’吃的。”魏文良说,“而这一送就送掉了3万块钱。”
当时,魏文良煮了一大锅面,并花3万元租用了澳大利亚的直升机,用直升机给小艇上的队员送去了热乎乎的面条。“这碗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面条,却给受困队员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魏文良说。
“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你就会被这里的壮阔美丽所吸引,延绵的冰川散发出冰蓝色的光芒,成群的企鹅拖着笨重的身体悠闲地漫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恰到好处。”魏文良说,然而这片神秘美丽的国度,也时刻充满着艰险和挑战,必须要时刻警觉。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5000多人到达过南极,每个人的南极之旅都是一场神奇的探险。”回忆起奔赴南极的经历,魏文良坦言,风雪依旧,初心依旧,困难吓不倒中国的科考队员。今年10月,68岁的魏文良还将开启他的第13次远征南极。他说,只要工作有需要,只要身体允许,他就要战斗到底。
突飞猛进,南极科考大国向强国迈进
“这一次去南极主要是为了巴西科考站而去的,明年就要完工交付。”魏文良介绍,在南极建造科考站,要符合相关国际公约“零污染、零排放”的要求,不能给南极留下任何一点垃圾。中国开展南极科考30多年,无论是科学考察、基础保障、建设和物流,在当今世界南极科考大军中都已“是强者,也是佼佼者”!这也是巴西选择中国承建科考站的重要原因。
魏文良还透露,目前,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已在上海完成全部主船体的结构合龙,预计明年就将投入到极地科考工作中。今后,我国极地科考破冰船将会形成“雪龙”系列。根据设计,“雪龙2”号将集众多“国内第一”于一身,是能满足无限航区和南北两极海域航行及科学调查作业要求的“绿色船舶”,并配备了直升机。未来,科学家们将在一个充满“智慧”以及舒适的科考船上安全、充分地进行各自的科研课题。
“南极是生物研究、物理研究、地理研究多个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待科学技术更昌明时,南极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财富。”魏文良也坦言,西方发达国家远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南极的探索,我国的南极科考征程才三十多年的历史,尽管一代代南极科考人无畏艰险、勇敢探索,中国南极科考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学好本领,扎下身子去努力去奉献。”每一次科普宣讲,魏文良都积极鼓励青少年们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有机缘能为这份伟大的事业献力。
南极精神引领,期待马鞍山新一轮发展
魏文良从17岁开始就与海洋结缘,开始了自己深爱的海洋事业,从刚开始海军的普通一兵,到第一次成为南极极地考察活动的船长,再到后来多次极地科考活动的船长和领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直到现在他依然还在尽自己的能力为极地事业奔走,就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从第一次南极之旅遇险到后来“雪龙号”完成多项科考任务,他说,支撑一代代南极科考人前赴后继和科考事业不断发展的是“南极精神”。
何谓“南极精神”?魏文良介绍,“南极精神”就是奋发图强、励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是遵守纪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求知精神。
在南极考察的队友中,就有来自马鞍山的,所以,对于马鞍山魏文良说,感觉并不陌生。初次踏上马鞍山的土地,魏文良就被这里所吸引。他说,马鞍山山川俊秀、人杰地灵,符合她“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地位。作为极地专家,魏文良也一直关注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马鞍山地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良好,在国家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实践的大环境之下,马鞍山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幸福是要靠奋斗得来的。魏文良表示,极地科考如此,干事创业如此,城市发展亦如此。他认为,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南极精神”的作用。“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精神与南极精神是相通的。借助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聚全市人民的力量,认准目标,勇往直前,马鞍山一定可以实现城市新一轮大发展的。”魏文良充满期待地说。
极地考察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很多的企业也积极为极地考察提供支撑。魏文良说,在极地考察活动中,蔬菜的保鲜一直是非常难解决的事情,而维生素的补充很重要,安利提供的维生素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安利产品从实质产品到包装,都便于溶解,不留痕迹无异味,这符合南极的环保要求。魏文良表示,希望有一天,马鞍山的企业也可以为南极科考事业提供更好的产品支撑。
■文图/记者余萍通讯员张焱
新闻推荐
还在实习期内就独自一人驾车上高速,强行变道后发生追尾事故;驾驶证被警方扣留,却依然开着出租车出去跑生意。这两人胆子都挺...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