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一家祖孙两代人的集邮传承

皖江晚报 2018-08-28 01:07 大字

艾其昌老人展示他收集的邮票。

?文图/本报记者王永霞通讯员彭虹

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落幕已三个月,但在马鞍山集邮圈,获奖者艾其昌与艾延文祖孙二人的故事仍被津津乐道。因为他们不仅捧回了全国大奖,还开创了安徽省集邮史上祖孙二人同时参加全国邮展的先河。

省吃俭用一个爱好坚持近70年

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说话嗓门不大却思路清晰,8月23日,在马鞍山集邮协会,记者第一次见到艾其昌,有些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近80高龄。艾其昌说,年纪大了健康最重要,而健康与心情有很大关系,集邮就是他保持好心情的秘诀。

1939年出生的艾其昌和邮票打了近70年的交道。“初识邮票我才10岁。”艾其昌回忆说,当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将家里的房子租出去

了。当时的房客都是在邮政局工作,他们看艾其昌挺可爱,有时候就会送他几张邮票。年幼的艾其昌一下子就被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所吸引,开始有意识地去收集。

“那时候没钱,母亲每天给我5分钱吃早点,我就吃3分、4分,留一两分钱,攒到一定数额,就汇到中国邮政总公司买邮票。”艾其昌说,买不起新邮票,他就买盖了日期戳的盖销票,这种票是新邮票价格的五分之二。

中专毕业后,1958年,艾其昌分配到了马鞍山卫生所(即人民医院前身),集邮这一爱好也从老家带到了马鞍山。“一个月工资只有40元,但每个月都会拿出3—5元买邮票。”艾其昌说,当时每个月生活费也就8元。

集邮70载,收集了多少邮票,艾其昌已数不清,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三种类型的邮票,一是新中国题材邮票邮品,从第一套到现在发行的基本收集齐全;二是体育邮票,夏季奥运会主办国发行的邮票他也已全部收集;三是日本发行的邮票。此次,他编组的《一带一路》邮集,和全省其他6部作品一起,参加了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非竞赛类展出。

从小耳濡目染想把邮集做得更加完美

艾其昌喜欢集邮,但他的两个孩子没有沿袭父亲的这一爱好,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孙子艾延文却对集邮兴趣颇大。

2000年出生的艾延文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从小他就看我整理邮票,有时候也会帮我一起整理。”艾其昌说,孙子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刚好他收集的邮品里,体育题材的非常多,他就拿着邮票给孙子讲邮票背后的故事,孙子渐渐地也对这一个个小方块着了迷。

“六年前,我上初中时,就萌生出一部小邮集的想法。”在艾延文写的一则邮集编组体会文章里这样写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艾其昌,两人商量后,决定编组一部以田径运动中投掷和跳跃为内容的邮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加上艾其昌的帮助,他的《厘米之争——田赛运动的投掷与跳跃》邮集初步编成,并参加了第16届中华全国邮展青少年A组比赛,获得了大银奖。

获奖给了艾延文极大鼓舞,同时也鞭策他在集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爷爷的帮助下,艾延文对《厘米之争》邮集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不少新邮票,重新制作了32张贴片,选用了9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约34类、361件邮票和邮品,两人花了1个半月时间,完成了新的《厘米之争》邮集,也就是这本邮集,在今年举行的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中获得了镀金奖。

“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这部邮集进一步扩编。”如今,艾延文已远赴千里之外的大学,在他的行囊里,有祖父艾其昌特地为他复制的《厘米之争》复印册,让他在学校里也一样可以集邮,一样可以编组邮集。

集邮如人生有得亦有失

已近80岁,艾其昌每天仍要花4个小时在邮票上。“整理整理,然后看看集邮书籍。”艾其昌最近在着手准备自己的个人邮展,他打算展出十几个主题的邮票。

“集邮如人生,有得也有失。”一晃邮票已陪伴自己70年,回头看看,艾其昌也曾为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懊悔不已。1980年生肖猴票发行时,一位在阜阳邮政所工作的朋友曾经给艾其昌打电话,问他要不要买。艾其昌想,自己已经买了一枚和一张四方联,没必要买那么多,就拒绝了。谁知时隔多年,猴票价值一涨再涨。

然而,艾其昌觉得,集邮带给他更多的还是欣喜若狂。“等了27年,终于集齐了一套邮票,那种感觉一般人可能很难体会。”1952年,我国首套广播体操邮票开始发行,10节每节都有一个四方联,非常的漂亮,但是艾其昌一直买不到全套,只能一枚枚地去收集,直到27年后,整套邮票才收集完成。

“年轻时有个爱好真的非常重要,能让我在退休后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艾其昌感慨,现在的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目标,有收获,所以他也经常告诫孙子,课余时间多学习集邮知识,多研究中国的集邮文化。

新闻推荐

终于要熬出头!今天“处暑”周日出伏 未来三天多云是主角秋天渐行渐近

经历了这么多天不是高温就是闷热的天气,本周终于有了凉爽的感觉。翻开日历一看,今天迎来“处暑”节气,本周日出伏,在高温中煎...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