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云联播·大江奔流”马鞍山篇广受赞誉

皖江晚报 2018-08-09 10:47 大字

记者采访市港航局郑蒲港务分局局长宋昆

记者采访和县金固港口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许志刚

记者张莹方燕实习生王佳雯林姿含

一江碧水,是马鞍山最为灵动的韵脚;两岸青山,是马鞍山不懈守护的对象。马鞍山人相信,无与伦比的好环境,必然催生令人艳羡的新经济。马鞍山,正以绿色为本底,全力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的马鞍山乐章。

8月7日、8日两天,新华社“现场云联播·大江奔流”融媒报道聚焦马鞍山,讲述这座城市的人文芳华、锦绣前程。新华网首页、新华网“两微一端一网”、新华社“现场云”等平台全端口推送了马鞍山日报社主播的《山水诗都·人文长江》、《生态福地·逐梦大江》直播视频,受到全国网友的关注。马鞍山——这座人文底蕴深厚、发展潜力无限的美丽城市给广大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截至发稿时,视频浏览量超30万次。

作为中宣部年度重点融合报道选题,“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近日在中央主流媒体陆续推出,其中,新华社结合新媒体平台属性推出的“现场云联播·大江奔流”大型融合直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华社此次“现场云联播”,马鞍山日报社作为全国地市级党报新媒体运营载体代表,受邀参与并担任主播机构。

据了解,新华社此次“现场云联播”,由市委宣传部牵头,马鞍山日报社、市网宣办执行,市文旅委、市港航局、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县县委宣传部、雨山区委宣传部给予了大力支持。

两大主题九大场景串起千古名城

江流千古人文地,半城山水半城诗。马鞍山是皖江桥头堡,安徽东大门。前不久,在市委召开的九届七次全会上,马鞍山提出全力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在这个节点上,马鞍山日报社与新华社旗下现场云平台联手,推出了“现场云联播·大江奔流”大型融合报道之马鞍山篇,向全国网友推介马鞍山。

江山如画,满目风雅。《山水诗都·人文长江》中,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带领大家以文为脉,沿江而下,讲述这片土地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领略山水诗都独特的文化魅力。太白楼、西梁山、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霸王祠、三台阁……全国网友跟随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的脚步,踏着诗仙李白的足迹,眼观天门中断、大江横流的壮美景象,寻找那首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望天门山》的来处,也有幸领略万里长江飞锦缎,一桥流金走马鞍的雄伟,更有幸识得楚汉相争最后的战场,想象着2000多年前,乌江岸边的那场刀光剑影。网友半日闲人在观看直播后点赞马鞍山:“诗酒风月,山水形胜之都;鼓角铮鸣,兵家必争之地。从这里,秦始皇迈出了巡游南中国的第一步;在这里,谢玄晖开启了一种恣意山泉的生活方式。青山隐隐水迢迢。在如今这块并非‘荒垄\’的土地上,曾经有过怎样的惊天动地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现代人看长江,如果无缘得见古人眼中的美妙胜景,那将是任何经济数据也无法弥补的遗憾。《生态福地·逐梦长江》中,全国网友跟随直播镜头看到经过岸线整治后的陈家圩涅槃重生、绿草茵茵,及和县金固码头的水天一色、绿意盎然,也看到正值韶华的郑蒲港新区,已成为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上熠熠生辉的现代产业园区。

“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联动两大战略,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平衡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此举让观看直播的网友纷纷点赞,“马鞍山的做法让人刮目相看。”“这么美的马鞍山,值得一去。”“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看到了马鞍山在智造强市、开放活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的道路上衔枚疾进,看到这片‘生态福地\’、这座‘智造名城\’,正蹄疾步稳地从长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对马鞍山的明天充满信心

对于此次马鞍山日报社担任主角的大型融合报道“现场云联播·大江奔流”马鞍山篇,不少市民在移动客户端观看了直播视频后,都非常激动,纷纷为马鞍山点赞。

“直播从各个角度融会贯通地再现了马鞍山这座‘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于荟说,采石矶作为马鞍山的一张旅游名片,已为广大游客熟知。第一次直播中大篇幅拍摄了太白楼、李白纪念馆、三台阁等著名景点。特别是在三台阁,观众不仅一览“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观景色,还通过马鞍山著名文化学者曹化根老师的现场解读,了解到采石矶丰厚的文化底蕴。“我想说,采石矶风光秀丽,环境宜人,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实现采石矶景区的生态良性循环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于荟说,目前,采石风景区正处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时期,他们将继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推进环境更加优美、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景区建设。“相信市民看了报道后,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城市。”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景色、纯净的江河湖海、整洁的周边环境。”市政协委员、市文旅委市场开发科主任科员魏芯看完直播后意犹未尽,利用空闲时间反复回看。“‘生态福地\’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当然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维护,比如说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包括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要深化质量管理,实行全程管控,强化生态修复,管护重点生态区域、保护重要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等。这次直播还有直播下的留言,给我们的旅游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看了直播后,作为一名马鞍山人,感到特别欣慰,对马鞍山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市民李颖弟说,直播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要感谢马鞍山日报社带来的全方位展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马鞍山的变化。“旧动能做减法,新动能做加法,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脚步铿锵。马鞍山正朝着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的目标进行。作为一名马鞍山人,我将立足自身岗位,为马鞍山发展贡献力量。”

现居南京的市民黄先生说,自己虽然已经到外地工作,但心中一直关注着马鞍山的“一举一动”。“跟随着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的脚步,畅游了马鞍山的几大人文景点,感受到”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独特魅力。水清岸绿产业优,马鞍山优美的山水、厚重的文化资源令人向往,这样的报道形式让人赞叹。我相信,遵循‘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指引,马鞍山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全媒体融合报道开辟推介马鞍山新路径

两场直播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不少网友纷纷留言道,通过直播的形式,图片、文字、视频融合报道,立体的画面、生动的讲述,将马鞍山的“前世今生”直观展示出来,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令人难忘。

此次直播报道,也是马鞍山日报社首次运用多路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创新的传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令网友看得过瘾的直播,离不开背后辛勤工作的团队。为了做好此次直播工作,马鞍山日报社抽调《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皖江在线网站、新媒体中心精干力量组成融媒体报道团队,创意、策划、文案、技术、推广、运营……报道团队嫁接资源、跨界生产,充分展示了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生产运营能力。

马鞍山日报新媒体中心专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大江奔流”项目组,他们几易其稿,精心创意策划,冒着酷暑奔走直播点上,挑选场景、统筹直播工作。

皖江晚报记者刘挺,因伤在家休息,接到任务,带着伤痛在家完成了《山水诗都·人文长江》的直播文案。皖江晚报记者陈邦兵鏖战数夜,拟定《生态福地·逐梦大江》的直播串词。

马鞍山日报记者张令琪、皖江晚报记者刘小庆,由文字记者变身出镜主播,为了做好直播,顶着烈日踩点直播现场,演练主持技巧。

直播当天,摄影记者陶建挥汗如雨,主持人圣艳、邓波,在高温中完成直播任务后,已现中暑症状。

……

市民李祐胜是新媒体工作者,他用手机全程观看了两天的直播,他说,此次马鞍山日报版在融媒体直播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其他媒体借鉴。“这样的直播形式,可汇聚不同地点的现场情况,同时,对于直播主体来说,可以很方便地在各大社交网络发送分享链接,覆盖面很广、到达率很高,也利于扩散宣传。而对于我们受众来说,可随时随地转发分享和观看,也很方便。”

新闻推荐

落户城东:进享繁荣 退守宁静

□文/方燕图/方燕陶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藏匿在尘嚣里的居住地,一栋可看景听风的房子,出门即是车水马龙,窗外却是蝶舞莺啼。...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