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大繁荣 特色文化铸品牌
“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
兰花舞蹈队参加“周末大舞台”比赛
第十二届红星杯“诗城小诗人”诗歌大赛颁奖
马鞍山从来就是一个欢乐洋溢、处处飞歌的城市。一年四季,公园里、广场上、乡村里,到处都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演绎着红红火火的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生……无论是声势浩大的歌舞盛宴,还是简单美味的文化“小食”,群众都是绝对的主角。
多年来,马鞍山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以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剧院、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平台,以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为依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仅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近寻常百姓、遍布城乡社区、覆盖一年四季,还将文化之根植入群众沃土,让老百姓从“看客”变“主角”,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有力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江南之花”持续“绽放”三十二载已成马鞍山群众文化“金名片”
一江两岸“花”开艳文化馨香满城传
10月13日,马鞍山市大剧院内灯火璀璨,歌声飞扬,以“喜迎十九大·全面建小康”为主题的马鞍山第32届“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汇报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
4月启幕,10月收官;全城联动,全民参与。在为期半年的“花期”内,“江南之花”遍开两岸,让广大群众感受着群文之花的热烈绚丽,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本届‘江南之花\’共有近20场专场演出,演员中既有老年大学学员、也有小学生;有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也有来自遥远的新疆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企业职工、机关干部,也有人民警察、教师、医生、社区居民。”作为“江南之花”承办方,市文化馆馆长陈学明表示,广大人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赞美生活、讴歌时代,已成为马鞍山市民真正的自己的节日、自己的盛会。
百里香樟百里园,桂花树下歌不绝。年年相约的“江南之花”,在马鞍山可谓家喻户晓。作为诗城群众文化活动的“金名片”,诞生于1986年的“江南之花”,至今已走过32载;扎根“一江两岸”的“江南之花”,在执着“播撒”文化馨香,繁荣群众文艺的同时,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文化的坚定传承和不懈追求。
32年来,“江南之花”一年一届,一届一个主题,经常出现“千人同唱一支歌,万人同和一首曲”的盛况。这朵植根诗城的“群文之花”,早已在挖掘和弘扬马鞍山本地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业已成为马鞍山市乃至全省知名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江南之花”,不仅是传播文化的“金名片”,更是展示风采的“大舞台”。连续多年参与“江南之花”,并在前不久凭借歌伴舞节目《吉祥天使》捧回“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汇报演出一等奖的市立医疗集团市人民医院工会副主席、神经外科主任任祖东说,参加“江南之花”演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医护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向全市人民展示了“白衣天使”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魅力风采。“通过参与‘江南之花\’,更有力地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不断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一江两岸“花”开艳,文化馨香满城传。已拥有马鞍山人原创主题歌、徽标的“江南之花”历经30年持续绽放,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的蓬勃开展,催生了“姑孰之韵”、“社区文化节”等优秀基层文化活动的举办,造就了“群星艺术团”、“映山红艺术团”等一批极具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团体,培养了数万名群众文艺爱好者和群文骨干,不仅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并成功入选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百姓大舞台”品牌项目。
周末大舞台诗城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
11月27日14时,马鞍山市沙塘路街道排练厅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王亚清和姐妹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步。
王亚清所在的兰花舞蹈队成立于2013年,目前有成员20人,大家均是来自各个岗位的退休职工。今年的7月7日晚,由市文旅委主办,市文化馆承办,三区三县文化馆协办的“亮出好才艺,追寻真梦想”第八届“周末大舞台”综艺大赛舞蹈专场总决赛在市文化馆广场火热开赛,兰花舞蹈队的《阿里郎》荣获了二等奖。
虽然兰花舞蹈队成立仅有4年的时间,但参加过省内外各项比赛活动不计其数。“‘周末大舞台\’是一个为百姓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也为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搭建了一座学习交流的桥梁。”作为舞蹈队的队长,王亚清说,舞蹈队成立后,每年的“周末大舞台”她们都会参加,“这个舞台不仅给有着文艺爱好的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机会,更为我们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周末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周末大舞台,有你更精彩。第八届“周末大舞台”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比赛,即网络歌手大赛;线下比赛,分舞蹈大赛和综艺大赛两大类。本届大赛自3月启动以来,得到各县区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响应。4个多月,558个群众文艺节目,近万名群众,经过各乡镇、县区31场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一路过关斩将,既展示了市民才艺,又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据马鞍山市文化馆文艺部主任黄勇介绍,“周末大舞台”已经陪伴诗城百姓走过8个春秋,点燃了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享受文化的激情,发掘了一批群众文艺新人新作,有效夯实了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群众基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美誉度,日渐成为诗城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
诗歌的盛会群众的节日
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马鞍山的文化标志
一年一度的红星杯“诗城小诗人”诗歌大赛如约拉开帷幕,这对于诗城马鞍山的小诗人们来说,可谓是展示诗歌才华的大好舞台。对于来自市红星中学高二年级的周晨和詹昊两位同学也不例外。喜爱文学和创作的两个女孩,对于写诗,她们不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也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个小姑娘表示,写诗是一件特别锻炼人的事情,头脑中不仅要有充分的写作素材,还要十分讲究平仄押韵,写诗可以让人放松,变得心平气和,同时大大提升文学素养。
在诗城马鞍山这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里,诗歌创作的热情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早已蔚然成风,红星杯“诗城小诗人”诗歌大赛连续举办12年来,也早已成为每年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期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一个为诗城青少年传承诗歌文化、展现诗歌才华的重要平台。
以诗歌为媒,将诗歌节办成人民的节日,让群众能参与诗歌节,共享诗歌节。每年诗歌节期间,诸如红星杯“诗城小诗人”诗歌大赛这样可以让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还有很多: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国际友人吟诗会、旅游观光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活动中,直接参与或观看各类演出活动的人数达50余万人。举办诗歌节庆活动,在全市烘托写诗、吟诗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参与其中。目前,马鞍山有两万多位市民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涌现出了诸如杨健、欧震等一批新生代诗人。鉴于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市民对诗歌活动的充分认可和热情参与,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经过20多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也成了马鞍山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诗歌节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诗歌文化,进一步提升了马鞍山市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图/本报记者黄莹刘挺刘明培
通讯员章荣勋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谈恒成通讯员潘永忠报道位于葛羊路的光明桥和位于唐贤街的锁溪桥,日前顺利完成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本月下旬组织施工单位进场作业,可望于明年1月上旬完成施工。市管桥梁维修工程被...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