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物中的“虎”
马鞍山文物中的“虎”
文图/记者 谈恒成 通讯员 李辉辉
“牛耕沃野扬长去,虎啸群山大步来。”虎作为现实动物世界中的兽中之王,不仅代表着权力和力量,更被赋予人性的美德和智慧。自古以来,中国就将虎视为祥瑞之兽,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因此,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也频频出现了虎的形象。
那么,在马鞍山又有哪些出土的“虎”文物呢?值此2022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就让记者带领读者朋友一起来看看,在马鞍山市出土的3件相关的“虎”文物。
三国·吴青釉虎子
我们要说的第二件马鞍山“虎”文物是,现藏于市博物馆的“三国·吴青釉虎子”。该件文物长为22.4厘米、高为17.4厘米、口径6厘米,是考古人员于1996年在发掘马鞍山市东苑小区东吴墓时出土的。
据有关专家介绍,虽然在马鞍山地区出土的青釉虎子较多,但在东苑小区三国吴墓出土的这件青釉虎子,最具有三国吴时期虎子的典型特征。该件“虎”文物,其器身呈茧形,圆口方唇,堆塑刻划为虎首,鼻孔上仰,双目突出,两耳竖立,器背设圆条形提梁,后端贴细尾,两胁刻划羽翼,下塑4个蹲伏状的五趾虎足。
文物专家在鉴定该件“虎”文物时表示,这件青釉虎子通体施以青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纹饰精致,且融虎子的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是当时青釉虎子中一件难得的精品。
关于虎子的用途,多数人认为其为溺器,即俗谓之便壶。汉经学家郑众在《周礼·天宫·王府》注中认为:“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宋书·百官志上》亦云:“(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双虎头玉璜
说起马鞍山的“虎”文物,最为久远的当属“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双虎头玉璜”。该件“虎”文物外径为11.9厘米、内径和宽为15厘米、厚为0.5厘米、眼孔径为0.2厘米,是考古人员于1987年在第二次发掘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时出土的,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了解,“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双虎头玉璜”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胸部,系扁圆弧形,其色彩呈灰白,已完全鸡骨白化,表面有黄褐色土斑。在璜的两端各浮雕虎首,以钻孔作为虎的眼睛,孔径仅0.15厘米,面部为浅浮雕的虎耳、虎脑和虎吻部,在弯颈下还有三爪,将头颈与身腹部区别出来。虎首侧面,以阴刻线雕琢。弯颈下有三爪,旁有弯折弧线及弧线,将头颈与身腹部区别出来,两面纹饰相同。此璜虎首形特征明显,神态逼真,显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动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据考古专家介绍,此璜虎首形特征鲜明,神态逼真,显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动物形象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与虎这种勇猛动物的尊崇。
西汉铜四乳神兽博局纹镜
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件马鞍山“虎”文物——“西汉铜四乳神兽博局纹镜”。该件文物直径为14厘米、厚为0.4厘米,2006年在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大勤庄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和县博物馆。
该件“西汉铜四乳神兽博局纹镜”,是在发掘西汉墓葬时出土的。在出土时,此镜完整无锈蚀,且包浆完好。在镜的背面纹饰,由内及外分为中心、主纹、边纹和缘纹等四区,中心区附有圆钮机柿蒂纹座,在座的四周饰有双线方形框。
同时,中心区以博局纹为框架,在内方形框对角处饰由四乳丁纹,而在博局中纹饰分为主纹和地纹,且主纹与地纹相互成对称四组,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羽人和瑞兽等八个神兽形象。另外,主纹区外边纹区为一圈斜射线纹。
在我们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虎”文物,既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和精湛技能,也体现了人们对虎的崇拜和情感,以及对中国虎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建设掀高潮“轰隆隆、轰隆隆”,混凝土搅拌机不停运转,40余名工人铺砖、砌墙、浇筑……多点同时施工。12月15日上午...
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