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是故乡的名片

芜湖日报 2020-12-04 01:29 大字

上大学时,读到《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篇,始知张籍之名,但是印象不深。1998年夏天,我调入和县第二中学教高中语文,家住桃花坞小区,小区近旁有桃花坞公园,稍远些有桃花坞广场,再远些有桃花坞大桥。一查资料,这桃花坞有典故,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和县诗人张籍,因为张籍曾在桃花坞读书。城南有文昌塔,七层六面,青砖砌就,说是明代建筑,为纪念张籍而建,因为张籍字文昌。此外,张籍不仅是位著名诗人,而且还与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当时一帮文坛大腕交好。自此,我常以张籍故乡人为自豪,但对张籍的了解还是很少。

2015年,和县文化研究会成立时,由薛从军先生引见,见到巢湖学院教授、我的本家徐礼节先生,始知张籍生于乌江,成年后举家迁居历阳,而我老家就是乌江镇,现在就在历阳镇工作,于是愈加感到亲切。我在为故乡骄傲的同时,觉得有必要读读张籍,了解张籍,而且在教学中也会经常邂逅张籍及其朋友,于是求得徐礼节先生 《张籍王建研究》,并购得徐礼节、余恕诚合著《张籍集系年校注》等书,晨昏诵读,废寝忘食。

和县文化研究会成立不久,我校语文组申报的市级课题《和县地域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侥幸获得通过。作为课题组长,理应起到带头作用,只得自增压力,勉力为之。从那以后,我的业余时间,除却种菜、骑行、写作,就是读张籍作品及相关资料。有天晚上,我沿着门前的得胜河散步,突然想到,作为中唐著名乐府诗人的张籍,虽然已有几部研究专著,及若干篇论文问世,网上可搜到的信息也很多,却无传记行世。这显然是张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我虽已过知天命之年,却有初生牛犊的鲁莽,不自量力,勤勉笔耕。先是搜罗、细读张籍研究专著论文,再是反复研读张籍作品,之后编写目录、拟出提纲、撰写初稿。在写作中,尽可能多的吸收学界关于张籍研究的成果,缺乏资料支撑的部分则以想象补足,兼顾张籍作品解读以及唐代文化常识。经过几年努力,几次删改,终于完稿。

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徐礼节先生鼓励、点拨。徐先生于百忙之中,读完书稿,提出很多修改意见,有概述,有夹注,使我受教良多。依据徐先生的意见,9月25日鲁迅先生诞辰这天,我开始改第三稿。在此后的“国庆”小长假里,除了参加几个必要活动外,其余时间一直埋头笔耕。在修改过程中,根据徐先生意见,对书稿中有些地方作了删除和注解。特别是有两处,一是张籍婚姻,二是张籍仕途,徐先生提出非常具体的意见,我或在注解中说明“本处为作者想象”,或以其他方家的观点加以解释。敝帚自珍,不忍割爱,此痼疾也。

1988年5月25日,在炊烟袅袅升起的那个时分,路遥终于为《平凡的世界》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耗费了他最宝贵的六年时光,也耗费了他的健康和生命。他缓缓地从桌前站起来,他把手中的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30多年后的今天,我想象他扔笔的姿势,揣测他当时的心理,觉得他的扔笔具有一种象征意义,那就是他要把所有的困难扔出去。今天晚上,我终于改完全稿,站起身来,走到阳台上,打开窗子,近看枝繁叶茂的朴树,果实累累的银杏树,删繁就简的樱花树,老绿深红的石楠,渐渐枯黄的草地,眼光一路向下,直至大地;转身倒了一杯清茶,又由低处开始,抬眼向天,遥望星空,兼听秋虫唧唧。曾任和州刺史,与张籍唱和颇多的刘禹锡,其《秋词》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正是秋日,天高云淡,不着尘埃,喜看稻菽千重浪,兼有果蔬扑鼻香。可惜是在晚上,看不到鹤,也看不到白鹭,看不到灰喜鹊,作诗不成。但是,快乐的心情,却如鹤起,直达碧霄。

最后,我要申明一句,我是非专业写作,没有专业平台,也没有足够资料,尽管力求写好,又有教授帮助,然终究志大才疏,谬误难免。因此,《张籍传》的问世如能起到帮助普通读者了解张籍,产生对于张籍研究的兴趣,或能起到抛砖引玉、就教方家的作用,则心愿足矣。

但愿张籍这张和县名片,能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和读者的关注。

本文系该书后记

《张籍传》 徐斌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 徐斌

新闻推荐

“硬核后浪”抢险记

“硬核后浪”抢险记暴雨!险情!坚守!汛情之下,和县善厚镇镇村年轻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奔赴一线。他们在暴雨中撑起一把伞,不必祈...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