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 读司马迁《项羽之死》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
——读司马迁《项羽之死》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败给刘邦后,在乌江(马鞍山和县境内)自刎而死。因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使其享受帝王的待遇。项羽虽英雄盖世但刚愎自用,在他身上又有着自由精神、激情和尊严,司马迁的《项羽之死》一文中生动刻画了西楚霸王的矛盾性格和生死抉择。
“四面楚歌”自慷慨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高级教师丁飞,从事语文教学26年,热爱并研究楚文化,他认为,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作为《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项羽之死》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这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最能体现英雄之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价值。
丁飞介绍,《项羽之死》第一段着重描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以突出垓下之围的规模。
“惊—起—饮—歌—泣!”丁飞说,连续五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和对名骓、虞姬的恋恋不舍,还有对“时不利兮”的悲情感慨,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便是征战沙场多年的项王,此时也是“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同时,此段通过战士的“莫能仰视”这一侧面,写尽将士们的不忍,进一步写出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丁飞分析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生命力量的彰显,“时不利兮骓不逝”则是他面对命运的一腔悲怨。骏马与美人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骏马成了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则代表其多情气质。所以,他叹的不只是骏马和美人,更有他逐鹿天下的英名和霸业。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承认“时不利兮”,内心却依然对自己的生命有着极大的欣赏、肯定和留恋,他不甘心自己的生命就这般结束!
“决意快战”显霸气
《项羽之死》的二、三两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东城快战。丁飞说:“在战争中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
第二段前半部分已将楚汉两军力量变化交代清楚,可项羽依然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味归咎于天命,项羽的极端自负一目了然。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痛快打一场,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
第三段着重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次,项羽并未动手,只是“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一个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最后那句“何如”,问出了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项王霸气仍在,威武无比。
总体上来说,“快战”是项羽生命价值、生命力量、生命自由、生命尊严的表现,不仅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和神勇自负,也包含了司马迁对末路英雄的深深惋惜,对如此激情而骁勇无敌的生命毁灭的不忍!
“自刎乌江”留丰碑
丁飞认为《项羽之死》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以“自刎乌江”的场面,写出了项羽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激情暴发,绽放出了项羽最高贵的人格魅力,也极具审美价值。
精彩从乌江拒渡、赠马亭长开始的。项羽本来“欲东渡乌江”,但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选择后者。而且“笑曰”,一个“笑”字,再现其视自由和尊严超过生命的英雄气概。随后,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再次证明了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盖世情怀。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丁飞认为,这也是注定项羽“只是霸王,并非帝王”的主要因素。
黄昏,乌江边,残阳如血,马蹄声声,马嘶阵阵,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成为一座丰碑,留给后人无尽追思。刘小庆
新闻推荐
郑蒲港新区姥桥镇红光村党员干部负重逆行 党旗聚力量 危难见担当 记者 涂慧民 通讯员 丁刘彬
郑蒲港新区姥桥镇红光村党员干部负重逆行——党旗聚力量危难见担当记者涂慧民通讯员丁刘彬面对严峻的汛情形势,郑蒲港新区...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