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共享“科技红利” ■通讯员 常兴胜

马鞍山日报 2020-06-17 09:31 大字

让百姓共享“科技红利”

■通讯员 常兴胜

“这里不再有过去难闻的气味。”家住和县的驾驶员马先生如今开运输车乘马和汽渡去市区卖菜,途经和县华星化工厂区门口时,他如是说。

近年来,和县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加大普及推广力度,为群众提供社会化“科技红利”,推动县域社会经济事业快速发展。“科技红利”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精细化作业,

为群众增收400万

在和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会议室墙壁上,挂着一块2.5米宽、3米见长的屏幕,局长贾宏涛介绍,今年4月,新建的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上面显示当下有25台拖拉机正在作业,目前耕作66809.81亩,审核验收38810.92亩。他用鼠标点击一处较近的作业点,屏幕立刻显示出该点作业人的联系方式、机牌号等基本信息,于是他驱车前往历阳镇东河村这个较近点了解情况。在347国道桥墩下,远远的,一台红色拖拉机在水田中耕作。唐村组村民葛大木照应着正在作业的20来亩水田,他笑道,不久前收割完小麦,前两三天就开始打水泡田,请了和县龙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刘知武今天一早开着拖拉机来地里耙田,已耙了2个小时,马上就要结束。“过去我用小拖拉机耙这块田要2天时间,现在用大机快多了,这块地准备种植水稻。”

此时,正在耙田的红色拖拉机由水田南边开过来,刘知武的儿子刘春联满身是泥,光着脚从机子上跳下来。刘知武脚患痛风,让儿子代为开机耙田,他和贾宏涛两人在机旁介绍作业探头设备安装:机后无线电波感应的叫识别器,下边感应耕作深度,上面拍照片,驾驶室内有显示器。刘知武还指着掌上手机,称这与探头捆绑在一起。

“一块地作业深度必须在20cm,这样保肥保湿,对作物生长有好处。”贾宏涛介绍,刘知武干这一行有20多年了,去年冬天新买了这台12万多(元)的“东方红”牌大机,国家补贴4万多元,从早上干到下午三四点,50亩田的农活一般能结束。对于耕作补贴,50亩以下的小户,机手与户主是六四分成;50亩以上的,机手与户主各半;1000亩以上的大户,只享受1000亩的补贴。

“目前全县有500多台收割机和拖拉机,其中12台收割机和56台拖拉机安装了探头。这个平台,给全县农机化收耕的群众带来400万元的收割与耕作补贴,同时它还有一个特点,能发现秸秆焚烧痕迹,即通过传来的图片看见被烧焦黑的土地,就能按图索骥找到秸秆焚烧户。农业执法部门还会对焚烧秸秆的与卸掉探头装置的予以惩处。”贾宏涛说,他们将继续推广这项技术,让百姓增收。

贾宏涛笑言,今年7月,他们将推广蔬菜移栽机。他举例,二三十亩的蔬菜地只要一天就可栽完,这个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推广将为广大菜农提供利好——省工省时省钱。

就近看病,

省去奔波之苦 减轻经济负担

77岁的历阳镇大荣村村民朱开金去年被查出心脏病,准备今年年初去南京做手术,由于疫情,只能待在家里。他的女儿考虑到去外地带父亲看病,体弱的母亲就得不到照料,因而断了去外地手术的念想。朱开金听说和县人民医院也能做这方面的手术,就于今年5月在该院做了双腔起搏器植入。该院内三科主任鲁军军从医11年,他了解病人患的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一分钟只有22次。“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家属反映挺好。”

近年来,和县人民医院通过医共体与南京明基医院、南医大第二附属医院等协作,邀请专家坐诊,不收专家费用,实行“大病不出县,分级诊疗”制度,引进冠心病介入支架植入等技术,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切口小,不开胸,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给患者节省了费用,解除其痛苦,省去患者及家人去外地求医奔波之苦,也为他们节省大笔开支。该院副院长刘福双说起近年来新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如数家珍。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018年就已经实行,填补了当时全县此项医疗技术的空白,除此外,医院在省立医院专家的指导下,于2018年成功为患者实行经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球囊扩张血管成型术;今年5月,自主开展为肿瘤患者实行首例PICC导管置入术;今年5月,又在中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专家的指导下,成功为患者实施首例脑血管病造影术。

“过去,一些患者来我们医院看病,都舍近求远到马鞍山、南京等地做手术。”看到自己的病人去外地手术,鲁军军用“五味杂陈”形容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而现在,病人手术出院,一声“谢谢你们”,让自己很有自信,荣誉感、成就感油然而生,精神上得到慰藉。

刘福双说,没有技术不行,人往高处走,患者往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去,这反而倒逼着医院医护人员苦学医学本领。现在和县人民医院一些年轻的中坚力量脱颖而出,他们在协作医院主治医生的指导下,有所作为,为和县患者解除痛苦,减轻其经济负担。他透露,6月8日上午,和县人民医院PCR核酸检测实验室经省专家验收通过,成为目前马鞍山市唯一一家独立开展核酸检测的县级医院。

科技攻关创新,

让老企业“枯木逢春”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发现和县华星化工有万吨氯化钠副产盐没有妥善处理,将之列入长江安徽段“23+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单,限期2019年8月底前完成整改工作。

对于整改,和县华星化工副总经理刘元声印象深刻,“当时的压力真大!”他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化工产品产生的副产盐,全国年产量约2000万吨。这些氯化钠废盐,因氯化钠的物理特性,很难作焚烧处理,如果选择按危险废物作安全填埋处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填埋的处理能力不足;二是安全填埋,其污染并未消除,有二次污染的环境风险;三是填埋不但浪费土地资源,也不能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四是安全填埋,处置费用巨大。因此,华星化工迫切需要对农药副产盐资源化项目进行攻关。危废存放不能超一年,如果不能解决废盐处置,华星化工就面临停产整顿的危险。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困扰农业界的难题,他们与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和一些科技企业探讨治理方案,集智研发攻关。“我们前后有几十人参与攻关,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最终解决这一难题。”刘元声特别提到关键指标是杀虫双的残留难攻关,“当时很着急,每月督查几次,而且离承诺的时间越来越近,压力不言而喻。”他话锋一转,华星化工委托国内知名专家组团对废盐精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技术评估、检测,精制盐氯化钠含量达99%,所有有毒有害物质均未检出。和县华星化工共处理废盐13800吨,原库存的废盐也于2019年7月底全部处理完毕,比承诺完成时间提前了1个月。

“我们还将精制盐与市场优质氯化钠盐比配后作为离子膜烧碱原材料使用,既可内用也可外销,变废为宝,废盐得到资源化利用。”刘元声说这些时,面露喜色,他算了一笔账,过去向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转移废盐,成本为5500元左右/吨,而现在公司自己处置成本仅1800元左右/吨,一年光这项可为企业节约开支 1480万元。他们将比配后的离子膜烧碱原材料对外出售,可为企业创造效益。目前,华星化工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申报了6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马先生感叹的变化,得益于公司处置废盐项目投入2265万元,改造升级废水设备投入8900多万元,升级改造废气治理投入7869万元,使企业的废盐、废水、废气环保达标,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刘元声说,公司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其农药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新高。通过技术创新,这家企业也尝到了绿色环保带来的甜头,重新走在同行业前列。

新闻推荐

铿锵铸使命

铿锵铸使命6月4日下午,和县乌江镇举行2020年民兵应急分队点验大会暨出队民兵欢送仪式。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全体民兵喊出响...

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