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江北”战略思维 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 和县全面融入“长三角”,奋力打好“南京牌”

马鞍山日报 2019-08-23 05:17 大字

记者 柴胜松

通讯员 张代标 常兴胜 余华兵

和县跟南京是“无缝接壤”,地域相连,犹如唇齿相依。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赋予和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近年来,和县不断强化“大江北”的战略思维,借力借势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走协同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之路,全面融入长三角,奋力打好“南京牌”,推动规划互融、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

“全面融入长三角,重点打好‘南京牌’,首先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理念进一步提升,思想先接轨后融入。”和县县委书记戴瑞说,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年之后看和县,今天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破除了思想认识上的模糊,牢固树立了“大江北”协同发展理念,有力保障了和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一系列行动的迅速开展。在宁马两市协调对接的构架下,和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县负责人为副组长,县直各单位为成员的“和县开放联动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各小组分别由一名副县长牵头,主动对接,密切联动。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每年率队到江北新区相关部门对接,定期研究部署对接中的相关问题,调度推进相关工作落实。

谋定而后发力,全面融入首先是在规划上。和县在充分考虑加强与南京对接的基础上,率先推动乌江镇区域联动发展节点的协调统一与无缝衔接。围绕江北乌江新区江湾新城、乌江新城、乌江镇区、乌江工业园等四大板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南京最美卫星城、诗画田园新城,强化与南京江北新区的对接交流,细化到每一条交通廊道、每一块集聚产业、每一处基础设施,做到与江北新区无缝对接、完美互融。

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更体现在产业合作上。和县把产业作为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根本,深化在产业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在调结构促转型中承接转移,在重大项目配套中甘当配角,打造南京产业转移“首选地”。江北乌江新区围绕乌江工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基地)两大载体,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品牌服饰”四大产业及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构筑五大产业集群。和县还不断做强县经开区、化工基地、台创园等承接平台,通过做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配套南京市的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特别是瞄准台积电、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等项目,主动围绕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与江北新区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强与南京的互联互通。和县于2018年11月开通了“和城—乌江”公交线路,极大拉近了两地距离,促进了宁和两地人流、物流、经济流,降低了居民出行成本。江北乌江新区把新城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两大重点建设区域,先后启动了工业园路网一期、二期,华夏大道工业园段、新城区段,滨水路一期、卫花路一期,石山大道,工业污水处理厂等11个项目建设。宁和公交换乘中心完成选址,已进入设计阶段。此外,和县还不断推进资源要素共享,引进南京人才、研发、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源红利,助推经济发展、惠及和县人民。

新闻推荐

安徽和县整改县管干部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根据安徽省委统一部署,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月5日,安徽省委第十巡视组对马鞍山市和县开展了巡视。2019年2月21日,省委巡视...

和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