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接力传承霸王酥老手艺
进入梅雨时节,和县乌江老街上烟雨蒙蒙。街边的霸王酥店一有热气冒进雨幕,就会有络绎不绝的行人进店,提起一袋袋酥饼心满意足地离开。
乌江曾经因一代枭雄霸王项羽为人所知,今天则因老街的酥脆味觉让人铭记。楚歌不再,换之以老街的杵舂之声。每天一早天未亮,仝茂龙一家便开始一天的劳作。妻子负责舂芝麻。当地农户家购来的白芝麻,经数次杵舂淘洗后更显洁白,香气四溢。仝茂龙负责揉面,把前晚发酵过的面当“引子”,跟新面一起揉发。“这样醒出来的面不用加酵母,更安全,口感也更好。”随后,夫妻二人一起擀面,摘胚,点酥,撒麻。
“父亲一辈子都在跟面点打交道,是我们这一代霸王酥的老师傅。”儿子仝开君负责上炉烘烤,现在的他还在跟父亲学手艺。
和县乌江镇原名蛤蟆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传统名点,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感到人饥马渴。城边一卖蛤蟆酥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作为佐茶点心、早点食用,在和县一带颇负盛名。
然而,由于霸王酥制作费时费力,售价不高,街上同行店铺渐渐减少。
仝开君打小跟着父亲打下手,看着父亲揉面、制作面点,耳濡目染父亲的技艺。他说,更重要的,是学到父亲做饼时的品性——坚持、认真与耐心。
霸王酥的酥脆,在于面团的劲道。每一个面团,仝茂龙都要用尽力气在大缸里揉搓,动作很像太极。一个面团一般要揉搓两小时,近三千下。“年轻时,我可以一手提一麻袋面粉,轻松搬动门口200多斤重的石臼。”仝茂龙笑说。靠着非凡的力气和耐心,仝茂龙家的霸王酥烘烤之后酥松脆香,似有千层,成为当地的名点。2017年,“霸王酥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2018年,仝茂龙被确定为“和县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仝开君说,炉子的火候也考验面点师的功力。以前都是用的传统炉,虽然最近上了电烤炉,他还是会待在烤炉边,不时查看霸王酥的成色。达到他的预期标准,方可开箱。
家里的制作厅上悬着一幅山水画,笔工细致,浓淡相宜。仝茂龙骄傲地说,这是儿子仝开君的作品。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仝开君谢绝了:“我的火候还不够,没到时候。”
不多时,霸王酥出炉。从生到熟只需要十多分钟,但是传统已经跨越千年。掰开霸王酥,氤氲的热气与香气便迎面扑来。
白天跟着父亲做饼,晚上仝开君还会在家里一间小屋子里作画。传承了父亲的品性,他的画天赋之外,很见功夫,得到了业界前辈的赏识青睐。“夏天里画画,常常身上汗透地上都滴满汗,他都想不起来开个风扇。”父亲这样形容儿子的认真。
“老手艺的面点费劲又赚不到钱,也有人过来学,但坚持不下去。”仝开君说,“父亲和我都不想这门手艺断掉,所以我先回来接下他的棒子。后面再看吧。”
老街的青石板历经沧桑仍在,传统小吃面点却在消逝中,这不仅仅是仝开君的无奈。
郭彤彤
新闻推荐
张岳峰在和县督导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时强调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抓细抓实脱贫攻坚工作
本报讯(记者江勇)6月19日,市委书记张岳峰前往和县,督导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