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文图/记者汪清陈义山
当叶连平抬起右臂,准备在黑板上写字时,衬衣袖子露了出来,大洞连着小洞。
难道是因为没钱吗?恐怕不是。每个月,叶连平都能领到三千多元的退休金,买件好点的衣服没问题。难道是因为抠门吗?恐怕也不是。2000年起,他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一直坚持到现在。
似乎是察觉到记者的疑惑,他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话语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这样做?10月23日,本报记者与这位老人面对面,循着时光的脉络,去寻找一个执着与坚守的故事。
守望乡村一片丹心在讲台
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沧州,现居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抗战胜利后,叶连平随父亲来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工作。在那里,叶连平一天到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叶连平与几位同事开办了识字夜校。1978年,他进入卜陈初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1991年,叶连平正式退休。2003年,卜陈初中和卜陈辅导区小学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卜陈学校。
退休后的叶连平依然热爱教育事业,某个学校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可以说,只要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2000年7月,叶连平利用自己擅长英语的优势,创办家庭课堂“留守儿童之家”,开启了无偿助学的生涯。
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叶连平把英语课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现在,叶连平每周六上午给六年级学生上课,下午给四年级学生上课,周日上午给初二学生上课,下午给三年级学生上课。
“我上一节课不是45分钟,通常要两个小时。不这么干不行啊,有的学生差得太多了。”叶连平感慨道,曾经有个小学毕业生来补课,竟然认不清26个字母。
2015年,在卜陈学校的初中生钱龙女,由于英语成绩差,来到了“留守儿童之家”找叶连平补课。因她家离得远,她提出想住到叶连平家里,叶连平欣然同意。一段时间后,钱龙女的家长想给钱,对此,叶连平很生气,表示“给钱就不要来了”。
这一住就是三年。2018年,钱龙女考上了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钱龙女说,叶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不过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只要犯错误了,他都是直接批评,一点不留情面。
叶连平上课用的教室,是卜陈学校老校区的库房。2010年,镇政府出资把他家对门的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孩子们在此做作业、看书学习,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爱心不悔义务助学十九载
十九年来义务为孩子们补课,叶连平分文不取,作业本、图书等学习资料都是自掏腰包购买。“家长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是因为不收费吗?我觉得不是。教学要看实效,你种下去的庄稼能不能收,这才是关键。一个孩子在这里上课有了收获,就会影响很多人,我的压力就在这个地方。”叶连平说道。
叶连平不仅免费补课,还自费租车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必去的三个地点。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更生动、更直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连平的勤俭节约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为了省几毛钱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衣服,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日前,由和县司法局、法宣办主办,香泉镇司法所、文化站承办的和县“七五”普法暨法治文化宣传月专场文艺演出在香泉镇农民文...
和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