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解决好困难事烦心事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马鞍山日报 2022-01-13 02:43 大字

用心用情解决好困难事烦心事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核心

提示

1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公示项目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发布。

以2021年市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公开承诺重点民生项目的公示顺序排序,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市民政局十家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受邀就项目推进情况及成效进行了发布。

马鞍山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工作全覆盖

学生参与率达95.58%,效果广受社会好评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东山就马鞍山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时间,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正常下班时间。截至2022年1月11日,全市城乡189所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学生数13.98万人,学生参与率95.58%;全程参加学生数13.23万人,占比90.5%。马鞍山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课后服务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为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出台有关政策,按照公益性、普惠性的要求,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作业辅导、看护托管、兴趣社团等“普惠性”课后服务采取“1+1”模式,其中学生按照不高于1元/课时·生(不得超过200元/学期·生)的标准收取,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不低于1元/课时·生的标准安排补贴;由第三方力量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按照不高于3元/课时·生(不得超过600元/学期·生)的标准收取。对低保家庭学生、残疾人子女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免收课后服务费。

马鞍山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坚持一校一策。各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提供各有侧重的课后服务,广泛安排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劳动等活动。

目前,马鞍山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有效解决了家长放学接学生困难问题、有效减少了学生过度参加课外培训问题、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记者 黄莹通讯员 柴家峰

马鞍山市AED每十万人拥有量近14台

公众急救保障提升工程全部完成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英俊就马鞍山市公众急救保障提升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发布。

根据要求,该工程由市和县区政府共同投入资金900万元,分2年在马鞍山市三县三区公共场所择优投放300台AED设备,2020年在花山区、雨山区投放首批100台AED,2021年在含山县、和县、当涂县和博望区投放200台,截至去年12月中旬,马鞍山市三县三区已全部完成投放,全市初步建立公众急救设施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安徽省内率先实现市县区全面覆盖,每十万人AED拥有量近14台,投放密度居长三角地区前列。至此,马鞍山市公众急救保障提升工程全部完成,极大提升全市公众急救服务保障水平。

据介绍,AED与心肺复苏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骤停猝死患者最有效的手段。为进一步提高AED的宣传和使用,市卫健部门举办“公众AED投放应用专项师资培训班”,组建了54人的师资队伍;在三县三区组织开展30期AED投放应用专项培训,培训各类社会志愿者1500余人;常态化开展公众急救普及培训,每年完成培训近1万人次。

市卫健委还与各县区卫健委签订管理协议,明确AED点位管理责任和项目志愿者工作职责。每个AED点位明确5名项目志愿者,其中1人为联系人和点位负责人。

为提升知晓率,市卫健部门还制作了宣传片,在12320平台、公交移动电视、AED机身显示屏等近1000个终端滚动播放;通过健康安徽公众号、马鞍山日报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AED投放情况。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通过鼓励各单位自主配备、社会各界积极捐赠等途径增加AED配置,推动AED配置与院前急救更好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AED应有作用。

记者 杨正文

去年447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942人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冰就马鞍山市推进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情况进行了发布。

去年,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帮助447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942人,完成目标任务110.37%。市人社部门组织开展面向困难群众的系列专场招聘活动41场,628家企业参与招聘,发布招聘岗位8813个,实现就业235人。

针对妇女、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举办专场招聘会。针对返乡农民工,组织开展“暖春行动”暨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邀请104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3326个岗位,483人达成就业意向。针对女性求职者,举办“春风送岗、巾帼风采”女性专场招聘会,提供2566个就业岗位,342名求职者达成了就业意向。

在落实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方面,马鞍山市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去年,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2981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89人。共发放岗位补贴2061.24万元,社保补贴980.58万元。审核兑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19.2万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72.9万元。还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和城镇公益性岗位援助。

为促进退捕渔民稳定就业,马鞍山市进一步规范全市11家退捕渔民帮扶驿站,完善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416人;创新开展“体验式”招聘,实现进企转产就业2673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603人,扶持种养殖业及其他形式转产就业1124人,开通“就业大巴”帮助实现灵活就业199人。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建档立卡系统中退捕渔民8003人,需转产就业渔民5015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记者 廖岚钧 通讯员 王众

马鞍山市7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

城市品质和颜值全面提升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楚生军就马鞍山市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按计划,2021年,全市三县三区共整治改造115个小区、76个项目,计划投资115708.8万元。

马鞍山市把老旧小区的单一改造提升为综合整治,由政府包办转变为政府主导,以财政资金为主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全面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环境。

改造前,市住建部门对小区内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底层零散建筑,采取拆除腾退公共空间、拆小建大、拆零建整的方式,扩大公共建筑体量需求;改造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有条件的屋顶平改坡建设;改造后,引入物业服务,强化物业管理,提升群众满意度。同时,马鞍山市还同步实施加装电梯(预留加装电梯位置和预埋管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小区改造植入海绵理念)、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托育服务设施等)、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物业管理和服务)等五项工作。

截至2021年底,当年项目均已完工,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累计增设雨污水管道307262米,完成外立面出新2407944平方米、楼道出新1408151平方米,铺设沥青道路650458平方米,增设路灯6534盏、监控1767个、智能安防104套,新增停车位7266个,绿化补植183174平方米,安装非机动车棚351个,新增垃圾分类点126个,增设微型消防站108套、电瓶车充电桩5383个等,累计完成投资116732.4万元,投资完成率100.43%。

通过改造,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和颜值全面提升。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余张伟

马鞍山市又完成7家菜市场标准化改造

市区菜市场标准化率达98%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季华就菜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2021年共有7家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花山区5家,具体为宁芜路菜市场、万嘉颐园菜市场、珍珠园菜市场、江东小区菜市场、杨秣菜市场;雨山区2家,具体为安民零售中心菜市场、军民路菜市场。

改造前,马鞍山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研究起草了《马鞍山市菜市场设置标准(试行)》,从菜市场场地环境、建筑装修、场内布局、设施设备、商品管理、卫生管理、市场管理等7个方面确定了标准化菜市场设置规范(标准版)。

改造期间,市商务局主动会同载体和相关部门合力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在资金保障上,一方面,指导花山区、雨山区多措并举解决改造资金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市财政局将补贴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及时拨付至载体单位,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自2019年起,市政府将市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菜市场标准化改造3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其中2019年8家、2020年9家、2021年7家。截至2021年底,市区菜市场标准化率达到98%,远远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文明城市标准化菜市场比例≥70%的要求。

改造提升后的标准化菜市场摊位布局更合理、环境卫生更干净、市场管理更规范、食品安全更有保障、购物服务更贴心便利。尤其是引入“智慧”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安全质量可追溯的品质生活服务,营造了舒心放心的购物环境,真真切切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让广大百姓享受到为民发展带来的福利。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王徽

中加人行天桥施工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缓解高峰时段过街压力,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俊就中加双语学校横跨马向路人行天桥项目(以下简称中加人行天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中加人行天桥项目位于雨山区中加双语学校北门东侧横跨马向路,项目计划工期为四个月。马向路以北为安工大东校区,南侧为中加双语学校,项目位置设置两校区沿马向路两个大门之间。人行过街天桥全长61.5米,桥面宽度4.5米,梯道宽度3.5米。立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桥为三跨钢箱梁结构,桥面及梯道均设置罩棚。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提升干线道路和节点运行效率,有效缓解中加双语学校及安工大东校区上下学高峰时段的过街压力,增加主干道的通行能力,保障了行人过街安全。

该项目前期已完成测绘、物探、勘察、设计、清单编制、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招标工作,并编制了地形测绘报告、物探报告、勘察报告,实施了方案设计及报批、可研和初步设计报批、施工图设计及审查,工程招标清单及控制价编制工作,完成了合同签订流程。现场施工完成了绿化、弱电、杆管线迁改。施工单位桩机已进场,钢结构箱梁已委托加工厂制作,天桥主体正在做施工准备。

下一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将继续发挥专业管理队伍的“长板”优势,加快推进中加人行天桥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努力推进项目的快速建成,发挥项目的社会效益。加强“三控三管一协调”,聚焦高质高效,掀起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大会战,用“匠心”打造“民生工程、放心工程”。

记者 高莹 通讯员 任祖勤

马鞍山人“家门口看大戏”成常态

马鞍山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基层群众好评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学明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为确保农村群众享有均等普惠的文化演出服务,按照“每年每个行政村配送演出不少于1场”的标准,2021年,马鞍山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国有和民营文艺院团的文艺演出,截至12月底,为全市397个行政村送演出500场,受益人数10余万人次。为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市委宣传部遴选13家国有、民营专业文艺团体,提供了涵盖戏曲、歌舞、儿童剧等19台演出剧目,供各基层单位根据需求在线上自主选择配送演出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一年来为基层群众送去200场公益性文艺演出,深受基层群众好评。

2021年,马鞍山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市、县(区)18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559个村(社区)、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当年累计免费接待观众310余万人次,举办非遗民俗展演、艺术展览、讲座培训、文艺演出等特色文化活动3600余场次(含线上活动),受益群众120余万人次。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绽放。2021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七部门联合开展了“千场讲座到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艺术普及、农业技术等主题讲座(培训)1356场,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

2021年,马鞍山市加快推进三县三区、园区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成5489个应急广播户外终端,完成所有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此外,马鞍山市还在金鹰天地广场探索建设全市首个24小时智慧书房。目前,该书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记者 黄莹

长三角跨省户口迁移实现网上办

马鞍山市公安机关共受理完成4100余笔业务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谢德胜就长三角跨省户口迁移网上办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按照以往跨省迁移户口办理流程,居民需持纸质证件在迁入地、迁出地公安机关来回奔波多次,不够便捷一直是该业务办理的堵点、痛点。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网上办,是公安机关在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出的“升级版”便民举措,依托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整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公安机关人口数据资源,以网上迁移信息流转取代纸质证件,让三省一市的户籍居民在办理户口迁移时,直接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无需在迁入地、迁出地来回奔波。

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开展,市公安局抽调户政业务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借鉴其他地市户政工作经验,并与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市数字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实时沟通,序时推进数据对接、流程测试和业务培训等各环节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网上办理的自动化流程、提升马鞍山市户籍窗口便民服务效率,市公安局积极推进“安徽省户政统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优化基础平台功能,推动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网上办理工作高效开展,大大缩短了网上办理时间。

2021年3月8日,马鞍山市首例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在马鞍山市银塘派出所顺利完成,整个迁移过程由两地公安机关通过网上流转、协作办理,完成信息交互,真正实现了“跨省户口网上迁,无需奔波一地办”。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已受理完成481笔迁入、3685笔迁出跨省户口迁移业务,直接受益群众数千人。

下一步,市公安局将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拓展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长三角区域户口服务。记者 刘明培

联动发展直通车串起采石风景名胜区四大片区

自去年7月开通至年底,合计客流量为13472人次

新闻发布会邀请采石风景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安华就采石风景名胜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直通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采石风景名胜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战略,采石风景名胜区于2019年开始试运行采石矶至青山段的第一条联动发展直通车线路;2020年开通采石风景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直通车A、B两条线路;2021年7月1日正式开通采石风景名胜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直通车环线交通,全面串联起采石矶片区、青山片区、横山片区和濮塘片区,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前往采石矶景区、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李白文化园和濮塘风景区等景点休闲游览。

目前,直通车共投入8台绿色新能源电动汽车,以马鞍山汽车客运站为起讫点,设置先行采石矶景区和先行濮塘景区两条线路,每天运行12个班次,每班单边里程约145公里;运行全程总计设置站点19个,其中沿线景区站点12个;先行采石矶景区路线发车时间分别为:8:00、8:30、9:00、13:00、13:30和14:00,先行濮塘景区路线发车时间分别为:8:10、8:40、9:10、13:10、13:40和14:10;全程实行无人售票、自主投币,每人次2元钱,也可使用云闪付、支付宝扫码支付等方式乘车;70周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和因公致残人民警察等特殊群体可免收乘车费。

直通车自2021年7月份开通至去年底,合计客流量为13472人次。

下一步,采石风景区管委会将继续努力探索、加强合作,持续推进全域文化旅游联动发展,不断优化服务设施体系,丰富游览内容,让市民、游客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记者 谈恒成

“助餐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1年马鞍山市新建43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

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民政局党委书记阮兵就社区助餐服务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2021年,全市新建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43个。现已累计建成社区助餐服务设施63个,服务老年人40万人次,有效解决了部分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失能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

为满足老年人就餐就近就便的需求,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马鞍山市投入480万元资金,对社区内300平方米以上适用养老设施进行助餐点改造。针对配建场地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盘活社区闲置用房,新增场地3900余平方米。马鞍山市还整合街道、养老机构及志愿者资源,为高龄、孤寡、失能老人开展送餐,累计上门送餐17.1万份。还在部分社区使用自助式“助餐柜”,方便居家老年人就近取餐。

马鞍山市还推出了个性配餐和智慧点餐服务,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无糖健康餐,为高血压患者推出低盐低油餐,为帕金森患者提供专门辅具;开发订餐微信小程序和手机APP,开展网络订餐。

马鞍山市还通过“财政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帮一点”方式,对老年人就餐给予优惠,基础套餐平均低于市场价2-4元。为此,市财政资金对各助餐中心、助餐点分别给予12万和3万元奖补。此外,还推出老年助餐卡实行优惠叠加,最大程度让老人得实惠。

针对老年人关心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市民政部门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指导助餐服务机构建立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依托养老平台实行全市统一监管。完善养老助餐点示范评定机制,对示范型助餐点在运营奖补发放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规范化运营。

同时,市民政部门与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开展合作,对助餐服务企业给予信贷扶持,支持助餐服务企业平稳运营。

记者 廖岚钧 通讯员 程雅琴

图/记者 邵纪明 杨正文 张令琪 刘明培 廖岚钧 胡越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全市信访工作会议召开

全市信访工作会议召开本报讯(记者刘明培)1月12日下午,全市信访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善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含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含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