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歌好人就在身边 2021年第二期“马鞍山好人”风采录
朱应斌:十余年坚持做公益热心助人的好的哥朱应斌,男,1968年12月出生,马鞍山爱心车队二组组长。朱应斌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日常营运的过程中,遇到乘客遗失了物品,他都想方设法,哪怕耽误了营运,也要让乘客及时取回物品;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自加入爱心车队以后,他坚持爱心送考十余年。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他加入“疫情防控服务车”,短短的15天时间,先后接送6名尿毒症患者出入医院等高危区域,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他同爱心车队的队员们一起为贫困、孤寡老人免费送蔬菜、水果上门。在他的带领下,爱心车队二组被评为疫情防控“优秀团队”。2020年7月,长江流域遭遇洪灾,朱应斌放下出租车生意,成为了一名长江大堤防汛志愿者,坚持值守在防汛第一线。
王光龙:稀有血型志愿者中的“双冠王”王光龙,男,1965年8月出生,市稀有血型志愿者服务队首任队长。二十年前的一次生病住院,王光龙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为了今后有个保障,他萌生了献血的想法。2004年他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17年来累计献血8200毫升,是马鞍山稀有血型志愿者里献血量和志愿服务时间最多的,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及全国志愿服务五星级志愿者两项荣誉,是安徽省稀有血型志愿者中的“双冠王”。2014年开始,王光龙和稀有血型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开展专项活动,向市民宣传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知识,带领队员和市民街头献血。这些年里,他捐献热血救助的患者遍及南京、苏州、南昌等多地。多家媒体报道他和队员们献血和捐献造干的事迹,得到市民广泛赞誉。
陶传飞:舍己救人的好文书陶传飞,男,1977年7月出生,博望区丹阳镇董塘村委会文书。2021年10月16日中午,江苏北镇一名十三四岁小女孩,在位于老丹阳中心小学西边的小湖边提水, 不慎跌入湖中。女孩拼命挣扎,眼看湖水就要没过头顶,这时陶传飞正巧路过。他立即飞奔过去,纵身一跃跳入河中。他迅速游到小女孩身边,一把抓住了孩子的手,经过几番努力,终于把落水的小女孩拽上岸。由于抢救及时,小女孩没有生命危险。这不是他第一次舍己为人。2018年1月25日晚,博望区遭受暴雪袭击,陶传飞与村干部一道转移董塘村王山坳村民组一位五保老人,在返回途中,车子不慎翻进了路边的池塘里。坐在后面警车里的陶传飞见状,毫不迟疑跳入水塘,和民警一起合力将两名村干部救上岸,并立即送往医院。
王凤:拾金不昧寻失主的公交司机王凤,女,1973年8月出生,市公交集团三公司103路公交线驾驶员。2021年4月8日上午11点左右,王凤驾驶30039号车抵达向山底站,在打扫车辆时发现后门垃圾桶旁有一个破旧的男士包。她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满满一包钱。王凤赶紧把包交到公司,考虑金额较大,公司选择报警。桃源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后清点了现金,四万八千元整。民警根据包里一张银行卡复印件上面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了失主。经了解,失主是带钱去向山办事,发现钱丢失了,当时很着急,没想到被好心的公交司机捡到了,还主动寻找他们,失主非常感动。王凤从事公交驾驶员工作二十二年,安全行车近90万公里,优质服务450万人次无投诉,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先进个人”等。
尚成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援疆教师尚成军,男,1976年4月出生,马鞍山市南山小学副校长。2020年9月,怀揣着对边疆教育的向往,尚成军主动报名参加了2020年“万人计划”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并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短暂的一年里,他克服了空气干燥、风沙大等恶劣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当中。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读书、写字、发言、听课、作业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皮山县所有中小学停课半个月,他每天给学生上两个小时的网课,复习语文知识。返校之后,为了赶教学进度,他和数学老师几乎是包班,每天上午、下午都要上四节语文课,晚上回到宿舍还要批改作业、备课。此外他还从课程设置上进行多方考虑,增设了经典诵读、剪纸、戏剧表演等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胡学文:心怀绿色制造梦想的科技工作者胡学文,男,1971年5月出生,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中心热轧产品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胡学文长期从事耐蚀钢、管线钢、高强钢等板材的科研、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课题长承担完成了省、市、公司级科研攻关和新产品项目30余项,其中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马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主持开发了低合金高强钢、热轧汽车结构钢、高钢级管线钢、耐酸管线钢、海底管钢、高强高耐蚀钢等系列热轧高强钢产品,新产品开发牌号100多个,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胡学文先后获得省、市及中国宝武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及优秀科研项目奖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
徐燕:十年如一日照顾脑瘫儿子的八零后母亲徐燕,女,1982年2月出生,新市镇澄心村夏村自然村村民。10年前,徐燕的儿子出生。这个小家庭因儿子的出生而充满欢乐。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出生才四十几天的儿子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脑发育不良。徐燕感觉天都要塌了。她使出浑身解数,向亲戚、朋友借钱给儿子治病。她暗下决心:不论今后的路有多艰辛,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要好好照顾儿子一天,一直守护着他。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为了照顾儿子,徐燕没有睡过一夜整觉,每天深夜起来给儿子盖被子。只要有时间徐燕都会和儿子说话,儿子八岁那年,终于轻轻喊出了一声“妈”,让徐燕激动不已。她说,只要她在一天,都会好好地照顾儿子。
朱滨华:创建阅读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普通职工朱滨华,女,1973年7月出生,和县文旅体局职工。多年来,朱滨华一直热心于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17年,她自筹资金在西埠镇合洼村创建半在园乡村阅读基地,免费对外开放,引导附近的村民来阅读、交流,并开展各项阅读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半在园最大的特色是开辟了和县本土作家作品展藏室,收藏了和县籍及现居和县的作家的作品集,为和县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18年半在园先后与腰埠初级中学、腰埠中心小学结对,长期开展各类阅读写作、文化讲座、暑期“爱心小课堂”等活动,开拓乡村孩子的视野。2019年4月,和县文旅体局为半在园授牌“阅·生活乡村读书基地”,这是和县第一家被授牌的私人筹资建立的公益阅读点。
钱道静:把志愿服务当成事业干的志愿服务队队长钱道静,女,1949年6月出生,马鞍山市矿内社区七姐妹队长。钱道静对于志愿服务工作是出了名的热心,她身体也不好,还有三高,但只要一听说有任务,就忘记了自己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浑身都是干劲。做公益十年来,她舍小家为大家。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队员们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各个防疫卡点,同时还尽心尽力照顾社区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抗洪防汛中,她事事带头冲在一线,白天巡堤,晚上做后勤,为大堤上坚守的工作人员送上可口的饭菜。在大堤上连续坚守了几个星期,顾不上身体的病痛,一直到汛情结束都没有休息一天。社区老年学校校长呼云说:“七姐妹有钱道静,如虎添翼。”这话不仅是对她的评价,也是对她的赞美和心疼。
唐复平:带伤勇救落水群众的水利职工唐复平,男,1975年12月出生,当涂县大陇镇水利办工作人员。2021年2月24日中午时分,唐复平在从防疫卡点值完勤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路旁的小河中正泛起白泡,定睛一看,一位老人在水中正渐渐往下沉,并滑向河中间。唐复平立即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河中。他费力靠近了溺水的老人,紧紧地抓住老人肩膀上的衣服,小心地托起老人的头,使劲把她拉向岸边。这么一折腾,不久前在防疫卡点被过往汽车碾过的脚更加疼痛难忍,几乎要游不动了。他费尽全部力气,终于成功把老人救上了岸。他赶紧把老人送去医院,好在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的溺水时间不长,身体并无大碍,唐复平长舒一口气。他婉言谢绝了老人的酬谢,转身就回了家。
盛银钊:二十载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盛银钊,男,1973年12月出生,含山县铜闸镇庆广村卫生室乡村医生。2000年7月,盛银钊从医学临床专业毕业后,便来到父亲在铜闸镇塔岗村创办的小诊所帮忙。两年后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便挑起了小诊所的大梁。他仁心为医,若是贫困户或家庭困难的村民需要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他从不推辞,不仅不收任何费用,还常常自己贴钱送医送药。他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对周边4000多村民的健康档案逐一更新。自出资金修建村卫生室前道路,绿化美化卫生室环境。盛银钊曾荣获马鞍山市“健康扶贫最美村医”称号,庆广村卫生室荣获2017年度全省“群众满意的村卫生室”称号。
王元彪:情暖百姓的交通辅警王元彪,男,1978年9月出生,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历阳中队辅警。19年来,王元彪立足本职岗位,为民服务。他奋勇争先,任劳任怨。在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抗洪抢险危急时分,他义无反顾冲在最前线,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他爱民如子,情暖百姓。在车流中帮助百岁老人脱离险境,在高考考点帮助马虎的考生及时找回丢失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费尽周折让贫困学子丢失的现金完璧归赵。他业务娴熟,当好助手。他是中队的骨干,每次啃硬骨头都少不了他。铲雪防汛每次冲锋在前,暴雨中站在水中当路标,一站就是近两个小时,皮肤都泡得打起了皱。在文明创建秩序整顿中,他既能独挡一面,又能指挥协调作战,屡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王元彪连续四年被县局评为“4+1”敬业先锋、春运交通安全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授予“和县好人”荣誉称号。
周胜同:真情守护亲人的上门女婿周胜同,男,1949年12月出生,安徽省化工勘查院退休工人。2001年,周胜同的岳母中风偏瘫在床,上门女婿的他服侍了三年。三年后他相继送走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岳父岳母。仅仅两年后,妻子身体也出了严重问题。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跑遍了上海、北京的有名医院,最终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和忧郁症。在被确认无法治愈后,他便日夜不离地精心服侍着妻子。2012年,妻子又因肾积水动了手术。搀扶妻子行走锻炼,对于已经70多岁的周胜同来说同样是件不容易的事。对此,他从无怨言,妻子只要有一点起色,他便高兴得像个孩子。看着十年前就被医生断言时日不多的妻子,这个平凡的老人满眼都是欢喜。
葛小兰:割肾救子的坚强母亲葛小兰,女,1966年10月出生,市经开区金山社区张木坳村民组村民。几年前,葛小兰的小儿子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最后诊断患上了尿毒症,肾小球衰竭,需要换肾,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这个噩耗对整个家庭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们多方求医治疗,医药费花了许多,却一直等不到匹配的肾源,最后全家人都去医院做配型,结果只有葛小兰匹配成功,这无疑给绝望的家庭带来一线希望。为了延续儿子的生命,葛小兰决定割肾救子,和儿子共闯鬼门关。2020年10月28日,在南京军区医院,历时8个小时的手术,葛小兰的肾脏成功移植到小儿子体内。目前母子二人都恢复得很好。看到儿子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笑容多了起来,葛小兰舒心地笑了。
杨永生:播撒红色种子的古稀老人杨永,男,1942年12月出生,含山县政协原副主席。退休14年来,杨永生组建专门的班子,采写稿件千余篇,文稿258万字,撰写了《抗战期间含山大事记》《含和支队成立前后》等有分量的稿件上百篇,担任主编或参与编辑《含山文化丛书》《含山抗日烽火》等书籍45本。2009年起,杨永生义务为中小学生讲授红色文化。他结合含山历史文化元素和革命斗争历史,为广大师生宣讲红色故事。他每年都要赴中小学校宣讲10余场次,跑遍了全县68所中小学校,演讲稿就有20个版本40多万字。
“红色帮帮团”:助力村民致富的志愿服务队“红色帮帮团”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8年12月16日,由乌溪镇七房村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帮带能力强的党员志愿者负责。“红色帮帮团”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怎样高效解决群众困难,找路子、想办法,根据群众需求和发展意愿按照“1+6”的产业发展模式(党建+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头人、金融、农户),为确定的帮扶对象签订帮带协议、建立帮带档案,为帮带对象提供蟹苗培育、成蟹生态养殖、苗木花卉种植等服务。项目实施以来,“红色帮帮团”的党员志愿者主动对接,积极行动,让七房蟹苗产业和七房螃蟹成为乌溪镇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优势产业,实现了“能人富”向“共同富”的转变。七房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
陈萍:真情服务顾客的诚信店长陈萍,女,1973年10月出生,雨山区佳山乡鑫福家园金菜地店长。陈萍经营10年来,始终坚持诚信理念,用良好的口碑,让老顾客满意,让新顾客放心。不仅如此,她平常乐于助人,遇到有顾客遗落了物品,便想尽办法联系失主。她凭着过硬的商品质量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们的好评。平时,有的顾客习惯记账,隔一段时间再集中结账。对于赊账的顾客,陈萍每一笔都仔细地记下来。一开始,有些顾客担心会算多,但对账时发现陈萍竟记得一分不差,于是口服心服,放下了一切顾虑。如今,顾客在这里赊账很普遍,甚至一年半载才结一次账,买卖双方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有些顾客甚至多跑路也要到她店里购物。
秦加财:用实干让事业熠熠生辉的“地下工作者”秦加财,男,1976年10月出生,马鞍山市市政管理处下水所疏浚班班长。秦加财自2000年退伍后,一直从事下水疏浚工作。下水疏浚就是疏通下水设施,天天与污水打交道,是一个集脏臭累于一体的苦活,没人愿意干,而他却一干就是20多年。他坚守岗位,蜗行在充满垃圾、散发恶臭的下水道中,带领疏浚班仅有的15人,疏通城区下水管网629公里、窨井5.43万座,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一天下来早已腰酸背痛,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们却从无怨言,第二天依然还是会准时出现在需要疏浚的下水管道前。无论严寒酷暑,还是节假休息时间,秦加财总是随叫随到,从不叫苦叫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保证市政管网下水管道畅通的同时,每当知晓群众遇到下水道堵塞时,他更是热心帮助,主动解决。
佘志晨: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法的城管人佘志晨,男,1986年11月出生,花山区城管局湖东街道城管中队中队长。佘志晨干一行爱一行,充分利用所在辖区的区域特征,逐步形成“管住关键处、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的“志晨工作法”。2016年3月,因工作调整,他担任湖东街道城管中队中队长,管理沙塘街道。辖区是主城区内的老城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强,老旧小区较多,有繁华的解放路商业大街和3个农贸市场,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多,流动占道摊点、出店经营、夜市烧烤等问题非常严重。佘志晨努力创新管理模式,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不断加大整治力度,耐心与经营户进行沟通交流。把日常管控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缓慢平稳地取缔群众投诉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再加大日常长效管控,整个辖区的市容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佘志晨先后荣获城管系统“先进个人”、“执法标兵”等荣誉。
周金木:悉心照顾患病亲人和邻居的平凡村民周金木,男,1956年4月出生,当涂县乌溪镇王潭村村民。2006年的一天,周金木80多岁的老母亲因摔了一跤彻底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周金木便把自己的床铺安在老人的房间,日夜守候。每天为母亲洗脸、穿衣、梳理,再端上可口的饭菜,一勺一勺地喂,一碗饭要花费20分钟左右。由于母亲大小便失禁,臭味熏得人想吐,这些都没有难倒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2017年12月,周金木再婚妻子罹患胃癌,他又忙前忙后凑钱为老伴动手术凑医药费。两年后妻子癌细胞扩散,已经骨转移、腹腔淋巴多处转移,但是他从不言弃,陪着老伴和病魔作斗争。在他家不远住着一位90多岁的孤寡老人,去年夏天不慎摔伤了腿,周金木每天骑着三轮车带着老人去镇上卫生院打点滴换药,按时送水送饭,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文明之歌——好人就在身边
2021年第二期“马鞍山好人”风采录
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文明委于2021年10月启动今年第二期“马鞍山好人”推荐评议工作。经基层单位推荐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公众评委初选、网络投票和市评委会审定,市文明委命名表彰20人“马鞍山好人”,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浓厚氛围,为马鞍山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现对2021年第二期“马鞍山好人”事迹进行专题展示。
新闻推荐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全国150处大遗址入选,包括5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遗址。安徽...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