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回家探亲途经含山,于山水间体悟哲理 《游褒禅山记》: 观景,亦是感受人生

皖江晚报 2020-08-19 07:11 大字

王安石回家探亲途经含山,于山水间体悟哲理

《游褒禅山记》:

观景,亦是感受人生

王安石(公元1021—公元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少好读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经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文章,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时(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公元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被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该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这篇经典也被选入人教版和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借游记发表议论

千古不易的青山,亘古不变的绿水,已然成为中国古人的精神家园。流觞曲水的兰亭,大江东去的赤壁,浩浩荡荡的洞庭湖,美丽的山山水水寄予了王安石无尽的得意或失意。

在王安石的作品集里,游记文并不多,但是有一篇山水游记却独树一帜,它不仅写山水,更将笔触伸向了人生价值的深层面,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它便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看似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王安石为官期间,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心疾苦,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回顾历史,联系现实,去寻求改革之道,探求治国良策。

同时,他也感到官场之险恶,改革之艰难,如人生之探险。《游褒禅山记》便是王安石借一次不成功的游山探洞经历生发议论,阐明治学之道及人生哲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由此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是他做了鄞县知县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探亲,路上游览了褒禅山,并在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的文章。除去例行的结尾,《游褒禅山记》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论说。

作者在写记游时,移步写景,用笔“轻描淡写”。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但是作者并没有精描细绘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感受,而是通过一段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仆道的石碑考证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

第二段写游洞。前洞只有三句介绍性的概述,还谈不上“游”;后洞是此游的重点,较为详细,“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究竟怎么个“难”,怎样“奇”,也没有一字具体形容,只是用“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这个游者越少的事实强化自己的感受,游程就此半途而废,并由此而产生“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流露出不能尽情享受游览之乐的惆怅之情。这时文章从客观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过渡,可见记游洞只是本文的一个载体,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文章议论部分起“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这“叹”是由游后洞的“悔”引起的,接下来以古人游览“往往有得”引发议论,并以游山为喻从多方面阐述了文章的中心。“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通过对比,写出了一些人的目标,不求深入,只在近处盘桓,只想走坦途,不想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正是学林探路贵险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机会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撷取瑰丽之奇葩,要想赏得如此美景,“非有志者不能至”。随之作者以“志”为中心,说明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褒禅山在作者的心目中,已不是简单的一座山,而是一个困难的关口,要跨越它,首先,胸怀大志是前提条件;二是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是根本;三是要有外物的帮助,外物是达到理想境界的保证。志、力、物三个条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最后又落脚于“尽吾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实质含义就是鼓励人们要“尽吾志”,只要“尽志”就有可能成功,即使未能成功,努力了,尽力了也是了无遗憾的。

◆移步写景直抒胸臆

王安石阐述的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总的说来,文章没有停留在山山水水的表面范畴,而是闪烁着思考人生价值的智慧之光。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王安石文如其人,写作此文时,王安石正想为朝廷兴利除弊,面对着事业中的重重阻碍,他仍然决心变革。

王安石虽壮志未酬,却矢志不渝;虽阻力重重,却坚持不懈;虽孤独无助,却执著进取。褒禅山是道风景,更是人生中要跨过的那道险阻,越过它,就会览尽人生美景,因为碰撞礁石的浪花才会美丽,跨越险阻领略的风光才会旖旎动人。记者 黄莹

◆智慧之光闪耀全文

新闻推荐

“为了211名紧急撤离的困难群众” ■通讯员 李佑胜 成洪飞

“为了211名紧急撤离的困难群众”■通讯员李佑胜成洪飞8月11日,当最后一批16人安全回家,含山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王茂明松了...

含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含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