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含山县仙踪镇:击退洪魔保家园 灾后自救信心足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含山县仙踪镇:击退洪魔保家园灾后自救信心足
疫情余温尚未消退,洪水泛滥侵袭而来。这个夏天,我国长江流域多地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降水,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实属罕见。
境内有7.2公里长江支流滁河流经,有全市最大的中型水库长山水库,另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小型水库和近两千口当家塘。作为含北重镇,仙踪镇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当然,在今年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全镇防汛形势也异常严峻。
7月18日上午,马鞍山市防汛应急响应由II级提升为I级,7月20日,流经仙踪的滁河水位已经高达17.57米,超保证水位3米多,创历史新高。滁河联圩内,4万多亩良田岌岌可危,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在仙踪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打响家园保卫战的同时,还积极派出外援力量支持其他乡镇乃至外市。
目前,仙踪镇防汛形势已趋于稳定,灾后重建工作已按下“启动键”。新的希望,已然在孕育之中。
誓保家园,闻“汛”而动破浪前行
雨一直下!大雨、暴雨、大暴雨,滁河水位持续上涨……7月中旬以来,连续降雨,仙踪镇境内,滁河水位暴涨,全镇防汛形势异常严峻。7月20日,滁河水位已经高达17.57米!超保证水位3米多!情况异常危急!
家园是你我共同的家园,洪水是你我共同的敌人。誓保家园,洪魔,仙踪人毫不畏惧!
党员干部来了,普通百姓来了,老人妇女也来了。在仙踪镇,不分性别,不问年龄,全镇的老百姓全都动起来了。在洪魔面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誓死保卫家园!人在,堤在,家园就在!
巡堤查险、运送抢险物资、处理渗漏点、下水打捞杂物、一一排除各类安全隐患……仙踪镇“全民皆兵”,闻汛而动,破浪前行,向洪魔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整个仙踪镇防汛任务最重的地方是滁河联圩,其次就是大大小小的15座水库。5月份进入汛期以来,我们就实施了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安全度汛。”仙踪镇水务站站长苏兴高说,汛期来临前,仙踪镇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防汛预案和各项准备工作,镇上成立了80人的防汛应急小分队,19个行政村和社区也按照圩区40人一队,山区20人一队的标准成立了应急小分队,提前对排涝泵站、穿堤涵洞等处进行了检查和检修,确保所有涵闸和泵站起闭运行正常;对水库大坝和涵闸进行了清淤。
汛期来临后,特别是7月中旬雨量持续增大以来,仙踪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乘风破浪,组成了850人的防汛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巡堤查险,储备了编织袋、木头、块石等物资,在确保责任到人、人员到位的基础上,组织了对圩堤、大坝、沟渠的全面清杂清障。为了方便巡堤查险,镇上第一时间立杆架线,点亮了圩堤照明灯,让夜间堤埂亮如白昼,确保巡埂无死角,排查无遗漏。
健全防汛机制,把握关键环节,准确预判灾情,不打无准备之仗。仙踪镇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投入防汛战斗,筑起了一道坚如磐石的“防汛墙。”
党员带头,以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汛情当前,形势严峻。汛情不仅考验着堤坝的承载能力,更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之际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勇于闯关的能力。
今年65岁的老党员陈克南是仙踪镇水务站一名已经退休的水利员。他和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曾经经历1984年、1991年滁河历史上的两次破圩,防汛经验十分丰富,更被镇上的人们称为仙踪镇水情“活地图。”
此次抗洪抢险,陈老顾不上休息,一直坚守在一线,哪儿有险情,他就赶到哪里。7月19日上午,河刘码头至古河大桥之间以及滁河桥下部分堤段出现漫堤,陈克南当机立断,决定用挖机就地取材,在背水坡挖泥,迎水坡加埂,筑成了一道1.2公里长、70厘米高的子埂,成功挡住了洪水。“趁我还能干得动,多发挥自己的余力,让自己这辈子不留遗憾。”陈克南说道。
同样令人敬佩的还有河刘社区党支部书记潘贵水和副书记唐传祥。7月20日上午8时,在金村、西郑村埂段,河埂下方1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20多处管涌,需要紧急下外障抢险。此时,洪水又深又急。潘贵水连衣服都没有脱,一下子跳入河中,5米长的木桩竖立在水里,仅仅露出个头。一个人很难控制住木桩,这时,村党支部副书记唐传祥也跳下了水,身边的党员、群众又纷纷跳下去,他们有的潜入水中把木桩点找好,有的在水面上把木桩扶紧,再用挖掘机把木桩打下去。3个小时过去了,25根木桩打下去并固定好,潘贵水等人才爬上岸来。
“关键时刻,书记、党员不带头,怎么发动群众?”潘贵水说,正是有党员在前,群众对防汛才更加支持、更有信心。
在仙踪镇抗击洪魔的战斗中,还有许许多多像陈克南、潘贵水、唐传祥这样令人敬佩、值得称赞的共产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将党徽的光芒映衬得更加闪亮,真正彰显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担当。
同根而生,一方有难八方驰援
8月4日,太阳如同一个大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芜湖市无为市二坝,来自仙踪镇的55岁党员张自华和往常一样巡堤查险。尽管水位已经下去了不少,但他仍然一丝不苟,丝毫不敢懈怠。
7月中旬以来,随着降雨的持续,张自华一直在仙踪滁河联圩上进行着抗洪抢险的工作,巡堤查险有他,下河疏通有他,抢险时刻也有他。
7月21日,根据上级组织安排,需要从仙踪抽调一批人去芜湖市无为市进行抗洪抢险援助工作。张自华二话没说便自告奋勇报了名。
“我在仙踪做了很多年的生产队长,平时种种田,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保卫家园是最大的事,你的家我的家都是我们的家。”张自华说,一条长江串起了大半个中国,虽说是去芜湖支援,但也是守卫家园,这个家是更大的家,所以不存在什么犹豫,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从驻地到防汛点,每天,张自华都要走不下30公里的路程。每天,他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一天下来,一双脚给雨靴捂得不成样子,有时脚也会磨破,但这些在张自华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只要大堤安全,一切都是值得的。
还有十多天,张自华就要回仙踪了。此刻,他想告诉父老乡亲们,自己没有辜负组织的嘱托,胜利,已经在望。
本是同根生,你我同一家。仙踪镇在扎实做好本镇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派人支援运漕镇、铜闸镇、芜湖市等外镇、外市的抗洪抢险工作。在那里的大堤上,都留下了仙踪人的身影;在那里的土地上,都深深印上了仙踪人的脚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仙踪镇河刘社区,种粮大户王后国将这种美德和精神做了充分的诠释。从7月17日开始,他便申请主动加入了巡堤查险的队伍,多次和“战友”们一起排除大大小小的险情。7月22日晚上,作为河刘社区的队长,王后国带领一支16人小分队赶到了运漕镇,加入了那里的抗洪抢险队伍。
“我是个庄稼人,看不得这样的灾情,大家都是一个县的,都来自一个大家庭,能帮,咱就帮一点。”王后国说,经过大家多日来的努力,目前水位已经下降了不少。随着水位的下降,大家的心情也明显好转了起来。多日揪着的心也舒展了很多。
“下一步就是慢慢恢复农业生产,重建家园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王后国充满希望地说道。
浴“水”重生,播种新一季新希望
8月3日早上5点刚过,仙踪镇骆集村种粮大户夏在文就和合作社几个人一起赶到了田里忙活了起来。
“现在趁着天气好转了赶紧补种,后面还能有一些收成,减少一点损失。”夏在文说,受今年雨情的影响,自己承包的杂交稻有160多亩被淹,受损严重,估算经济损失有六七万元。
这些天,夏在文忙着和合作社的兄弟一起,从未被洪水淹没的高地上对杂交稻进行移栽,他说,还有个七八天,移栽补种工作就能全部结束。到10月11月份,就能实现收获。
和夏在文相比,再安村的施华就没那么幸运了。此次,由于他承包的田地地势较低,受灾面积达到了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万元。
“水退以后我们一直在补种,抓紧一切时间把损失降到最低。”施华说,目前,自己的地里已经进行了三次补种。
眼前的田地里,原本已经该长到1米高的杂交稻仅有40—50厘米高,原本每一株上应该有十几个分支,现在也仅有两三个。看着眼前的秧苗,施华依然很乐观,他说,比起2008年大雪,今年情况还算好的。他也非常感谢镇农技站的关心和服务。
“他们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农户,逐户登记受灾情况,提供技术服务,调配经济作物种子,我们只要有需要,随时帮助我们补种。”施华说,除了杂交稻,自己也将补种一些白菜、绿豆等蔬菜和粮食作物,降低损失。
水退一寸,地抢一分。为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仙踪镇迅速行动,全力推进全镇灾后农业生产自救。
“我们一方面加强核灾查灾,一方面安排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渡过难关。”仙踪镇农技站干事庆玲燕说,眼下天气已经转好,根据农作物受灾程度,镇上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因地制宜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对因灾绝收的田块及时进行改种,根据农事季节需求,采用不同的适应性强的作物;对受涝尚能恢复生长的田块建议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改补种作物品种由镇农技人员帮助联系购买。
刺眼的阳光下,望着一望无际的田地,不仅在庆玲燕的心里,在种粮大户们的心里,随着补种工作的逐步展开,一片新的希望也在心中升腾开来。秋的收获,不再遥远。
新闻推荐
运漕镇:24支防汛突击队很“生猛” ■通讯员 田斌锋 钱钰 童心
运漕镇:24支防汛突击队很“生猛”■通讯员田斌锋钱钰童心7月31日,含山县运漕镇黄墩村东曹防汛突击队队长、共产党员罗勇更...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