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褒禅山

巢湖晨刊 2019-12-29 20:56 大字

□陈新泉

这次来褒禅山已经是第二次了,距上次也有十多年。上次是因工作之便路过,这次是带着孙女和家人一道同游。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东连灵芝山,西接碗儿岭,四面青峰环绕。此山得名是因唐代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故以名之“褒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他两个弟弟和朋友同游此山的华阳洞,三个月后他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山因名人名篇名扬天下,坦白地说,我也是慕名而来的。

下了车,横亘在我面前的褒禅山,就像一位久别重逢的友人,在时光的秋季里与故人畅怀相逢,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右拐,沿着用五颜六色的风铃装饰的大道走去,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风铃,在空中发出呼呼的响声,别有一番雅韵,就像一首轻音乐让人陶醉,烦躁的心情一下子被融入到这美妙的山林中。走到一个路口,向左望有百余级石阶,上面建有寺庙和塔,孙女搀着我的手拾级而上。走过十几级,我俩喘着粗气,速度也慢了下来,孙女望着上面的台阶有点畏缩,我一个劲地为她打气,给她讲“尽吾志”的道理,告诫她越是困难越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到了褒禅寺门前,大门紧闭,绕了一个弯,在紧挨山体旁矗立着一座塔,据说那就是高僧慧褒和尚的卒葬处。抬头便可居高临下俯瞰寺庙四周,迎面一览无余似有波光粼粼的水波,背靠峻峭的高山,两翼山丘起伏,林木茂盛,天然造就了褒禅寺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色。

折回头,我们直奔华阳洞。通往洞前的是一条石板路,虽是秋季,两边的林木还是郁郁葱葱,苍绿中夹带着星星枫红,显出一种特有的古朴清幽。由于干旱少雨,路边的小溪听不到潺潺流水声,只见溪底裸露,在低洼处偶见一泓清水。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我们从前洞进入,洞内幽深狭长,逼仄的小道蜿蜒向前如入迷宫,走了一小段面前被一条暗河挡住,只得等船摆渡。大概等了十多分钟,一条铁船由人工拉着绳索丁零当啷地向我们靠近,每条船只能坐十来个人,我和家人一同上了船,孙女依偎在我身旁,小船在摆渡人的驱使下,摇摇晃晃向前驶去。河水清澈见底,我伸手摸了一下,冰冷彻骨,一阵寒意袭满全身。

下了船,第一关就是要经过“鞠躬岩”,过了这里大概就到了人们所称的“后洞”了。从这里经过不论身份高低都要低下头,让我想起古人说的“走人屋檐下,不得不弯腰”的哲理。过了这一关,前面的洞好像开阔了些,各种景点又多了起来。奇异的怪石充斥两边,形成一座座天然雕塑,美轮美奂。“金龟探海”神秘莫测,“莲花倒映”、“莲台飞瀑”,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我一路走一路欣赏,时而掉队一个人站在石雕前发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人生如石,人生中的很多低谷都是高峰的铺垫和前奏,要实现理想,就必须意志坚定,奋发而为。

王安石当年与朋友是从后洞进入的,走了还不到十分之一,听了朋友的话退了回去,成了他一大憾事,这与他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王安石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改革者,他提出“尽吾志”思想正是他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思想的基础。无论他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他都充分表达了自己实施政治抱负所必须具备的品格。

洞内幽暗潮湿,路面出现了陡坡,行走起来有点艰难,退却已经没有余地,我不断地提醒孙女和家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走着、走着,一束强光照进洞内,那是外面的阳光从后洞照进来的,孙女激动地喊叫起来。

出了后洞,王安石五人举火探洞的雕塑立在我们面前,给人太多的深思与启迪。眼前的景象越发清幽,在苍翠的林木中,有条柏油路通入山下,可以乘坐电瓶车下山,我们却选择了步行。走在山道上,有种宁静的心绪,感受特别。褒禅山孕育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含山县政府聘任李新伟 为凌家滩文化研究专家

本报消息记者苏自山通讯员过其宝报道12月19日,含山县人民政府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为凌家滩文化学术研究...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