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育文化 齐心共筑志愿城 马鞍山市打造“志愿之城”纪实

马鞍山日报 2018-12-04 09:27 大字

编者按:

2017年,马鞍山市被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列为第三批全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值此契机,马鞍山市积极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夯实志愿服务阵地,创新志愿服务举措,专业化打造志愿服务队伍,努力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向着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市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书写着新时代雷锋故事,为马鞍山市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提供不竭动力。

夯实志愿服务阵地搭建志愿服务广阔平台

“3·5”学雷锋日上午,马鞍山市志愿服务中心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全市各类优秀志愿者代表齐聚在崭新的大厅里,见证市志愿服务中心的正式启用,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多年的期盼终于实现了。

2017年起,在市文明办历时半年的牵头建设下,市志愿服务中心正式和志愿者朋友们见面了。作为全省首家市级综合示范志愿服务平台,该中心肩负着全市志愿服务风采展示、培训、组织孵化、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中心的投入运行,将高效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精准对接志愿服务需求。

850平方米的场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划分为孵化区、会议培训区、风采展示区、交流区等多个区域,最大限度满足志愿者和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真正让中心成为全市志愿者朋友们共同的“家”。中心运行至今,入驻志愿服务组织40余个,接待来宾30余批,召开各类会议和开展培训40余场。

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为志愿者打造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2013年起,根据省有关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通过制定创建标准,明确管理责任,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市社区推进志愿服务站点、广场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实现全市站点、广场全覆盖,并荣获省级四星级志愿服务广场11个,三星级志愿服务广场28个。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在全市各窗口行业、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打造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站点网络。在广场公园、车站医院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提供文明引导、应急救护等服务;在各窗口单位建立温馨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避寒避暑、饮水热饭等服务等。

社会志愿服务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位于解放路上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由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自发建立,站点内热水、雨伞、手电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各类便民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

创新志愿服务举措实践志愿服务自我造血

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开展,离不开项目化运作,志愿服务组织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近年来,马鞍山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出市总工会“温馨驿站”、花山区“红袖标”工程、永泰社区“幸福来毃门”项目等一批优秀项目品牌。

经过多年摸索,走出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2015年,由花山区政府免费提供经营场地,100名股东众筹创办的公益善食馆正式开门营业。作为安徽省首家众筹公益平台,善食馆秉持“永不分红、永不付息、永不退股、亏损自负、盈利全部用于公益”的原则,不断探索“自我造血”新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美味素食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和爱心市民实践和体验志愿服务的场所。

“益起来”助学义卖,义卖各类闲置用品;“弯腰拾文明”,捡起垃圾,拾起文明;“爱心午餐”,把可口素食送到孤寡老人的家中。两年来,公益善食馆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扩展服务内涵。截至目前,实现就餐人数40余万人次,营业总额720余万元,累计投入公益资金75万余元,盈余全部纳入公益基金。

在马鞍山公益善食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再一次齐聚一堂,在雨山区打造出又一众筹公益平台——平湖素苑。11月22日,位于育才路与湖西路交叉口的平湖素苑正式对外开放营业,这意味着马鞍山市志愿服务活动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行之有效的新路。

为进一步激励志愿服务组织创新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起,马鞍山市连续举办两届马鞍山市民间公益项目大赛,面向全市广泛征集和评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设置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项目奖金,点燃志愿者的参与和服务热情,引导大家设计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打造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志愿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化打造志愿服务团队,成为马鞍山市近年来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主旋律。教授礼仪知识的心梦想礼仪协会,拓展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智行科普推广中心,开展邻里互助服务的春雨社工服务社等一批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马鞍山市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成立于2014年的淘管家服务社,面向社区困难群体,专业开展帮老助残、邻里互助等服务。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拥有持专业资格证书的社工150余名,另有督导及顾问10余人。位于宁南社区、杨家山社区、景城社区的三个服务基地,为社区老人送去了亲人般的关怀;与花山区残联合作开展的“彩虹梦工场”项目,帮助残疾人就业和开展产品义卖工作;并且承接了省民政厅“爱邻联盟”、“福满江淮,老有所依”、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项目。

为保障新兴志愿服务组织健康运转,马鞍山市采取成熟组织结对帮扶初创组织的方式,带动新兴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花山区还专门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联谊会,集中20余家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相互促进、抱团发展。

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以志愿服务组织为主导,联合市直部门、爱心企业、街道社区共同参与的“1+3”社区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志愿服务组织入驻社区、牵手爱心企业、联系市直部门,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长效开展,为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经过近两年的发展,“1+3”模式共吸引20余家志愿服务组织与企业、市直部门和社区进行对接,通过组织出力、企业出资、部门支持、社区接纳的方式,为社区提供多种多样的专业服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

探查志愿服务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对接

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对进一步释放志愿服务力量,精准对接志愿服务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起,由市文明办牵头,在全市范围开展志愿服务调研工作,先后发表《马鞍山市志愿服务指数调查报告》、《马鞍山市志愿服务需求情况调查报告》,对全市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了深入探查,梳理全市志愿服务发展情况,把握志愿服务需求动向。

以此为指导,马鞍山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通过在各县区定期召开各类志愿服务座谈会、交流会的方法,邀请全市各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和行业单位,交流志愿服务做法,诉说志愿服务需求,并现场签订供需对接协议,有效打通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的交流渠道,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对接。

同时,运用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和“1+3”结对共建机制,积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进驻社区,协调社区提供专门的服务和办公场地,让志愿服务组织有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基层延伸,做到精准对接。

线下渠道的打通,线上渠道的建设也不断发力。2016年,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引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发布,服务需求网络对接。同时,推出马鞍山“益起来”志愿服务移动平台,广泛吸纳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进一步拉近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距离,完善信息化服务对接渠道。

强化典型示范引领营造志愿服务良好环境

志愿者的热情服务、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多年来,马鞍山市运用宣传、表彰、推选和礼遇等多种方式,着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广泛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2010年起,马鞍山市每2年开展一次全市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各类典型100余个,涌现出30年献身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2000多亩的含山县农民易厚掌;15年帮扶贫困儿童教育的壹加壹助学协会;4年来,为广大户外职工提供休息场所的“温馨驿站”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同时,运用马鞍山日报、市广电台、“小马网”、“马鞍山发布”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在全市广泛报道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宣扬志愿服务精神。邀请优秀志愿服务典型参加“中国好人”交流会、道德讲堂等活动,让他们登台感言,诉说自己的故事,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打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为让志愿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回馈,2013年起,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在全市社区推广积分兑换机制。通过建立积分管理平台,设立社区积分兑换超市,并实行“一人一卡”,记录志愿者服务时长,转换志愿服务积分。志愿者除了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以外,还可将积分转换为提供免费体检、学习培训、外出旅游和优先推荐就业等非物质奖励。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共产生全国“四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5个;全国优秀志愿者2名,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1名,全国首批志愿服务示范团队1个,全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实践成果奖3个,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90个,安徽省“十佳志愿服务典型”10个。马鞍山市志愿服务总队成功加盟郭明义爱心团队。马鞍山市志愿者协会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当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届会员单位的市级志愿者协会,有效提升了马鞍山市志愿服务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树立了马鞍山市作为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

新闻推荐

“为候鸟护航”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12月1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8年志愿服务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在四川德阳开幕。经过项目书评比、现...

含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含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