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拥抱森林: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崛起
核心提示
绿色,一种代表着生机、活力和希望的颜色。无论何时何地,绿色总是永存于人们心中的那一抹最亮的色彩。
几十年来,坚持“绿色初心”,以绿为底色,马鞍山拿起“画笔”,在这块巨大的“城市画板”上尽情挥洒,绿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沁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于是,在这“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山水诗都,“绿”也正以她的独特,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森林环抱着城市,城市也拥抱着森林。
逐绿之旅,未曾停歇。凭借良好的自然禀赋及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17年,马鞍山又开启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全新旅程,计划用3年时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届时,“一江两岸森林城,吴楚画廊马鞍山”的美景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创森”计划搭起城市“绿色骨架”
为城市添绿,为后人造福。绿是山水,更是情怀与梦想。数十年以来,一代又一代马鞍山人执着绿色梦想,挥锹造林添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马鞍山人深知,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生态建设短板多、欠账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非常有必要。它不仅是全面改善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还可以有效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塑造城市新形象,保障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是民心所向。如果一座城市缺少了绿色,绝不仅仅是缺少了灵性和美丽。绿色就是生命,就是希望。一座拥有绿色的城市,必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2017年4月,市农委与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多次座谈与实地考察调研,7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稿出炉,后经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9月,《马鞍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市政府正式印发。《规划》结合马鞍山市生态建设已经取得的各项丰硕成果,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从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明确了马鞍山市重点建设工程和发展方向,以期将马鞍山市建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富民、文化繁荣、城乡一体的国家森林城市。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他39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核查验收,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马鞍山目标明确。
创建的步伐一旦迈开就当义无反顾,面对“3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这一目标,马鞍山人也是信心满满。自然的馈赠自不必言,几代人的孜孜不倦换来了丰硕成果。国家森林城市,5大类40个评价指标,标准高、要求严。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个文明城市,马鞍山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国家标准。40项指标,农村20项,城区20项,目前城区指标优势明显,尤其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远超国家指标。
宏伟蓝图已经铺开。按照《马鞍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马鞍山将全面推动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森林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架构起诗城浓绿厚重的“绿色骨架”,打造马鞍山生态文明升级版。
埋头造绿脚步坚实成绩斐然
国土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工作又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马鞍山将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美化人民生活和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途径,“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一个个国家级金字招牌就是见证。
2011年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以后,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千万亩森林增长、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等建设工程全面实施,马鞍山森林资源进一步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生活环境绿意渐浓,景观更美,这一点,和县乌江镇村民邵士财深有体会。10多年前,从老家山东来到和县创业的邵士财,在乌江镇承包了一片土地种植果树,做起了“农场主”。离他的农场不远处便是省道。路边的树木、矮灌木、紫薇树一字排开,高矮错落有致,仿佛一条“绿色长廊”,在这个春天里,将整条道路装点得美不胜收。
和邵士财一样,和县“绿色长廊”工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还有很多。总投资3亿元,和县在县级以上的13条道路、总长度345公里的道路两侧全部按照标准进行了绿化和景观带建设,外侧10米至100米内发展苗木或水果产业,造林总面积达到了45000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
2017年,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开局之年,马鞍山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一方面扎实进行林业增绿增效增美工作,同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实施有害生物防治及生态保护。在全市城乡造林绿化“百日攻坚”行动中,县区、城乡各部门、各单位全部动员了起来,一场全民植树造林运动如火如荼。城镇园林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水系绿化工程建设、“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据统计,2017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6700亩、封山育林30746亩,分别占省下达计划的193.07%、102.49%;完成森林抚育233505亩、退化林修复3095亩,分别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02.15%%、103.17%。
本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宗旨,马鞍山林业改革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县、区林权登记发证制度不断完善,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保护森林安全、守护生态文明的骨干作用正在发挥。
林城交融盎然绿意环抱诗城
许多初到马鞍山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赞美她的美丽。这座小巧而精致的城市,处处皆景,风光迷人。尤其在眼下这样的大好春光里,漫步马鞍山街头,道路两边茂盛的树木葱茏翠绿,飘落的樱花随风起舞,公园绿地,市民三两成群,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一幅和谐美丽的幸福生活图景。
这幸福,少不了“绿意”的装点与陪伴。凭借着“半城湖光半城山”这独特的山景水景优势,马鞍山也在精心装扮着城市的园林绿化:城市主干道实行全方位、多样化立体绿化,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显得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生意盎然。在主次干道、滨湖景观、中心绿地、小区绿化的基础上,全城植绿、顺街铺绿、见缝插绿,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区绿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诠释了在马鞍山这片土地上城市、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及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城市成为人们惬意栖居的美丽精神家园。
2017年,按照“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城市发展模式,马鞍山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对主城区10条道路实施了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全年共栽植香樟、银杏、榉树等乔灌木8353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32.03%;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等绿篱76413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36.78%;种植麦冬、百慕大等地被草坪47933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9.83%;草花坛换植草花200万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33.33%。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在城市人口集中,土地价值连城的当今,马鞍山一直坚守这个建设理念,在植绿造绿的同时,也对街头公园、游园建设做出了规划,每年都会建设、改造一批街头公园、游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直观的,恐怕就要数江东大道和雨山路交叉口的4个小游园了。市民从家里出来,走个300米就能看见绿色、500米就能看到游园。
今年,“美丽马鞍山,文明再提升”项目建设已经拉开,未来2个月时间里,马鞍山将对主城区12条道路再次进行提升改造,新建绿化带、补植树木、绿篱等,再次刷新城市道路“颜值”。
按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区内,将把各级公园、游园、道路绿化、防护绿地,以“山水渗透、绿色分隔、均衡配置、园路联系”等规划手法,使城市绿色空间连绵不断,把城市整体融入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山水园林绿地系统。到2019年,公园绿地面积为149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4平方米;2022年,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7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平方米;2030年,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9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平方米。
文/黄莹
主办单位:马鞍山市农业委员会马鞍山日报社
总策划:窦念华刘斐
总统筹:李霖张承学王贤俊
策划统筹:谷雨陶宏文
绿色未来全民共享指日可待
追随“绿色”脚步,践行“绿色”诺言,“绿色”未来,指日可待。
马鞍山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以四大体系(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保障体系)为支撑,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点线面协调、带网片结合,到2020年,全市山地、丘陵、平原、道路、水系,以及城区、城镇、村庄等各处森林和林木资源,将得到大规模充实和整合。以城区绿化为中心,城郊、山地、水系边岸、水源地周边等成片造林为主体,道路、河渠林带为骨架,城镇、村庄、水库、塘坝等绿化星罗棋布,逐步建立翠环绕城、林带穿境、林城交融、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相映、具有马鞍山特色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到2020年,17万亩森林将从诗城拔地而起,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区街道树木葱茏,如伞如盖,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街头游园、绿化景观带随处可见;乡村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郊区将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
“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内外搭配、相映成趣”,以后驱车途经马鞍山,一路皆风景。马鞍山将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等为重点,打造一批道路绿化精品,形成绿色长廊体系。像宁安高铁、滁马高速、常合高速等主干线,两侧100米将作为绿化带。国省道两侧50米以内,县乡道两侧30米范围内,也将种满树木。
青山绿水,矿山复绿。矿山迹地、排土场、尾沙坝等处将重现绿色,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特色鲜明的湿地网络体系将为濒危物种提供最好的庇护所。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将打造培育起来,市民森林度假、康体养生、运动休闲有了新去处。
公园下乡、森林进城、城乡一体,借助森林城市创立,山水诗都马鞍山在绿色层面攻破了城乡二元构造,实现了相互融会、一体发展,城乡居民乐享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一个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富民、文化繁荣、城乡一体的国家森林城市,一个全新的马鞍山,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苏自山通讯员陈少华王立报道3月24日,记者从含山县发改委了解到,该县一季度8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9.9亿元。据介绍,含山一季度集中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安徽新万方圆年产2万吨新能...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