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开启以港兴市新篇

皖江晚报 2017-09-14 13:05 大字

对非法码头趸船进行移除

危化品码头开展安全演练

天顺港集装箱码头

吊机林立的马鞍山港

从沉睡滩涂,到“郑蒲新城”;从江边一隅,到港城一体……纵观这一系列发展轨迹,港口,成为了马鞍山转型升

级、加快发展的支点,驱动着这座港城新秀从“因钢立市”走向“以港兴市”,昔日茫茫滩地如今正成为一片希望的热土。

在推进以港兴市发展战略过程中,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地方海事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发挥全市以港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会同各成员单位,大力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6年,马鞍山港成功晋级长江亿吨大港。今年以来,全市港口经济继续保持逆势增长,1月至8月,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94.84万吨,同比增长1.68%;港口集装箱量17.76万标箱,同比增长7.98%。预计全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1.1亿吨,港区经济活动预计将实现GDP增加值约136亿元、上缴税款约26亿元、就业人口约12万人。

“以港兴市”,壮大了马鞍山的经济实力,增强了马鞍山的牵动力、辐射力,为扩大开放增添了吸引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三个机制”盘活岸线资源

建立港口岸线使用前置联合审核新机制。严格岸线审批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港口岸线使用前置联合审核制度,市政府出台了《马鞍山市使用港口岸线前置联合审核办法》,修订了《马鞍山市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对马鞍山港规划范围内的港口岸线(含水域、陆域、滩涂等)使用实行前置联合审核,规范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建立港口企业直接融资新机制。在全国率先为马鞍山长江港口有限公司公用码头、安徽中洋金顺建材有限公司码头颁发“港口码头”产权登记证,打通了港口企业无需担保、直接融资的新通道,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金顺港口码头利用产权证成功融资300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能力。2017年随着产权登记制度改革,市港航局(地方海事局)积极报请市政府,在市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就港口企业换领新证开展工作。

建立老旧码头升级改造新机制。为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同时减少占用新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市港航局参照海港政策,勇于担当,在全省率先开展老、旧码头靠泊能力升级改造工作。组织企业投入近亿元,将马钢、万能达、长江港口等企业码头靠泊能力由5000吨级提高到20000吨级,大大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和港口通过能力。

关键词协调发展“三个统筹”提速基础建设

统筹完善相关规划。完成《马鞍山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6年10月获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一江两岸、双核九区”战略构想得以确立。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港口规划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加强土地供应、交通基建、产业配套等要素供给,及时调整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并向港区建设适度倾斜,为港口及其腹地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留足空间。

统筹推进港航建设。总投资5.1亿元的郑蒲港一期码头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结束了安徽省江北无万吨级深水码头的历史;投资2亿元的慈湖港综合码头建成投入试运行。芜申运河马鞍山段航道工程建成运行,全市新增三级航道20.94公里;争取到交通运输部投资3亿元治理长江马鞍山段航道,整治长度约24公里;累计争取到省级航道资金1亿多元,实施姑溪河、驷马山干渠等长江支流航道维护疏浚工程,顺利对接芜申运河和秦淮河。积极参与旅游强市“五个一批”工程,将长江旅游码头建设纳入采石景区5A创建范围,加快建设步伐。

统筹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铁水、公水、水水联运,205国道北段改建、226省道南段改造等投入使用,郑蒲港铁路、商合杭铁路含山段等加快建设,九华路过江隧道、合巢马城际铁路、329国道(郑巢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有序推进郑蒲港二期建设,推进“无水港”建设,加快姑溪河、青山河、驷马山干渠等支流航道升级改造。

关键词绿色发展“三大举措”构筑生态屏障

强力开展非法码头整治。市港航局积极发挥非法码头整治办公室的牵头抓总作用,研究制定了《市长江干线非法和无证码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实施细则》、《长江干线砂石集散中心建设方案》等,修订了《市港口管理办法》,通过大力宣传、依法行政、疏堵结合,截至目前全市长江干线83家非法码头,已基本拆除81家,共清理出岸线资源约10公里,滩涂及后方土地约1000亩;规范提升的2家码头、拟建设的5个砂石集散中心、已拆除码头的生态复绿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同时,为推进港口岸线长效管理,制定了港口岸线长效管理办法,即将印发实施。

强力开展港口和船舶污染整治。建立市级层面联合监管制度,制定《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长江危化品船洗舱水处置整改方案》、《马鞍山市港口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港口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船舶污染事故预控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开展沿江、沿河环境隐患整治专项行动,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大力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减少船舶污染,累计拆改各类老旧船舶2478艘,大幅改善了船舶运力结构。此外,牵头制定《马鞍山长江干支流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实施方案》、《长江马鞍山段岸线规划》(建议稿),切实做好长江干支流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大力降低港航企业能耗。发布《绿色港口,情系江河》等宣传材料3000份,强力推进港口大气污染防治,先后对沿江21家高能耗企业和13家选矿企业予以关停拆除。引导港航企业制定环境因素影响评价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等社会公益活动。近两年来全市规模以上港航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的投入超3000万元,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实现大幅下降。

关键词开放发展“三大平台”支撑战略高地

突出载体平台建设。全力服务郑蒲港新区建设发展,突出综合保税区、口岸开放、指定口岸等“三大平台”建设。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正在加速建设,即将通过国家验收,综保区与郑浦港一期码头无缝对接,能够实现港区联动;马鞍山港口岸郑蒲港区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马鞍山跃居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一江两岸同时开放的城市之一;马鞍山肉类进口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在改变安徽省肉类进口长期依赖沿海和周边省份中转的历史。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安徽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深化与沿海沿江重点港口合作。马鞍山市政府与舟山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定制的宁波舟山—马鞍山2万吨级江海联运特种船正式开工建造,马鞍山江海联运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并上线运行;成功举办了首届长江经济带港航发展座谈会、第九届海峡物流论坛暨2016海峡两岸(马鞍山)港航合作发展大会,围绕产学研合作、打造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开辟两岸集装箱航线等8个项目成功签约;与盐田港、上海港、太仓港、合肥港、上海海事大学、中远海运集团等合作有效推进。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台了《马鞍山市促进港口和口岸及物流发展若干政策》,推出15条政策干货支持港航企业发展,同时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企业实施奖补。深入推进关检合作新模式、区域通关一体化等各项改革,无纸化通关率达到100%。开通了郑蒲港至武汉、太仓、上海、泉州、广州、盘锦等多条航线航班,越南籍“海豚15”号货轮顺利靠泊郑蒲港一期码头。长江中上游部分货物实现从郑蒲港水水中转,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关键词共享发展“三项布局”增进民生福祉

布局平安水域。大力推进全市港航企业开展安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6项机制建设。与南京、芜湖、宣城等交界水域港航海事机构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工程和“平安船舶”、“平安港口”等专项行动。推进信息化建设,概算投资111.6万元的“市港航局渡运安全综合监管系统项目”成功获批立项并加速建设,预计年底建成运行。

布局以港招商。大力招商引进符合国家长江经济带产业政策的新型环保临港产业项目,积极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版。2016年全市临港产业新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104.5亿元人民币。临港产业新开工项目39个,总投资135.7亿元。2017年上半年全市临港产业新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43.2亿元人民币。临港产业新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65亿元。紫江集团、普梅森科技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成功签约;北冰洋饮料食品、郑蒲港平行进口汽车项目等开工建设;御香苑冷链物流园、茂迪新能源等一批临港项目建成运行。

布局资源整合。会同市相关部门组建专班,开展内查外调,对内摸清全市港口企业重组意愿、资产明细,对外赴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形成《关于马鞍山市港口资源整合有关工作的意见》上报市政府,积极呼应全省港口资源整合,促进港口经济规模化发展。

■文/记者柴胜松通讯员朱根胜张丽

新闻推荐

“孤岛老师”汪开宽:“为了孩子会一直坚守”

放学后汪开宽(中)乘船到岛对面的集市买菜汪开宽在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课这是汪开宽所在的杨谢小学河北教学点汪开宽在课间陪孩子们玩耍汪开宽在课间陪孩子们玩耍新学期伊始,含山县运漕镇杨谢小学河北教...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