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草船借箭、流芳百世、打草惊蛇……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马鞍山 专家研究称,数十条成语都与马鞍山有关体现出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文炽盛的马鞍山,是一座以“诗”为魂的风雅之城,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雁阵般栖居于这片钟灵毓秀之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篇佳作,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然而,你或许并不知道,素有中华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成语,亦与马鞍山有着不解之缘。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不仅诞生过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成语。
日前,由马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撰的《经典马鞍山·成语故事》完成初稿。经过专家学者历时两年的搜集整理,初稿中共收录典出马鞍山或与马鞍山有关的成语达数十个之多。从殷商末年泰伯奔吴“断发纹身”,到三国故事“草船借箭”、“望梅止渴”,再到诗词中的“惊天动地”、“卷土重来”,这些带有鲜明马鞍山烙印的成语,是这座城市又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在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马鞍山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曹化根看来,丰富的成语文化资源,是马鞍山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开发利用好成语文化资源,将能极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美誉度和知名度,“这也正是马鞍山打造‘文化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文化厚重悠远孕育众多成语
成语是浓缩的历史,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目前,在《汉语成语大辞典》里收录的诸多成语中,大多典出北方,尤以河北邯郸为盛。而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在浩繁的成语典故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马鞍山亦有一席之地。
蒙混过关、包羞忍耻、卷土重来、望梅止渴、犀角烛怪、惊天动地、班门弄斧、草船借箭、打草惊蛇……《经典马鞍山·成语故事》初稿中这一连串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典出马鞍山,或与马鞍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样大规模、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马鞍山有关的成语,还是第一次。”马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戎林表示,这些成语典故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目前只是初稿,后期可能会有删减,但作为一座地级市,和马鞍山有关的成语多达数十条,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并不多见。”
在曹化根看来,成语大多都是来源于历史典故,而历史典故越多证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越厚重。“可以说,一江两岸的悠久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马鞍山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最终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曹化根表示,从来源上看,这数十条和马鞍山有关的成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史书记载真实发生在马鞍山的历史事件,一类是小说或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第三类则是文人墨客凭吊李白、项羽的诗文作品。而从内容上看,这些成语涉及政治、军事、人物、文化等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特征,具有鲜明的文化性。“需要说明的是,典出马鞍山的是指成语的源头来源于此,可以追溯到古代各类典籍和诗文作品;有关则是指成语在其产生和定型过程中,有‘马鞍山元素\’,促进了成语的传播,对成语的最终定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些带有历史文化深深印痕的成语,不仅夯实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马鞍山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除诗歌之外,马鞍山又一张亮丽、独特的‘文化名片\’。”戎林说道。
成语凝聚汉字之美记录诗城历史
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记录着马鞍山的历史。
典出马鞍山的成语,有很多都来源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蒙混过关”、“一夕白发”,说的就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须发”的传奇经历。“江东父老”,则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从垓下兵败后,率壮士骑兵800多人突围南奔,败退至和县乌江时,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在江边自刎而亡,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相关记载。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桥段,而是发生在马鞍山境内,主要人物也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赤壁之战后,孙权为防止曹操再次南下,在东关(今含山县东关镇)附近的濡须水(即今裕溪河)上游的濡须山上,建一座防御性的城堡濡须坞。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此外,另一个和三国相关的成语“望梅止渴”,也出自含山。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则出自东晋大司马桓温之语。他在镇守姑孰期间,常感慨“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语出《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此外,像“打草惊蛇”、“犀角烛怪”等成语,也都是出自马鞍山的真实历史事件。
作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逝世后,一大批诗人来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或直接裁取,或简练概括,成为典出马鞍山成语的又一主要来源。“惊天动地”,就出自白居易的诗《李白墓》。诗文中写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惊天动地”,即来源于此。“班门弄斧”,则典出明朝诗人梅之涣的诗《题李白墓》。此外,杜牧在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下《题乌江亭》这首咏史诗,“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即典出于此。
除了这些成语,还有一些成语,是和马鞍山有关联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游酢求学的故事,而游酢则长期宦游于安徽,并葬于含山车辕岭。此外,像“鹤归华表”、“千岁鹤归”、“断发纹身”,也都和马鞍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起典出马鞍山的成语,不能不提周兴嗣在采石宝积山编纂的蒙学经典读物《千字文》。”戎林表示,《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像“济弱扶倾”、“同气连枝”等成语,便典出于此。
“成语名片”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成语,折射出历史的千姿百态。起源于马鞍山的成语典故,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们了解这座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推广普及成语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擦亮城市‘文化名片\’,还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明素质提升。”曹化根认为,这些成语典故,只要稍作整理加工,就可以在市民、学生中间广泛普及。而随着这些故事口口相传,扎根基层,会产生极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形塑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此外,大力弘扬成语文化,也是宣传马鞍山的一个有效载体,不仅可增强城市吸引力,更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更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开发利用好成语文化资源,发掘成语背后的故事,对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市\’,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曹化根说,如果每一个小学生都对家乡的成语故事铭记在心,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这片山水充满依恋之情;如果每一个市民对外来客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马鞍山的成语故事,也一定会引起客人对马鞍山的浓厚兴趣。“所谓文化传承,就体现在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如何让成语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作用?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对成语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已逐步展开,但发掘的深度、系统性和普及性还远远不够,今后要在成语文化资源的普及和利用上“多下工夫”。
“首先要加强成语文化资源的研究,发挥高校、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的作用,对马鞍山成语文化资源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分析和研究,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曹化根表示,在此基础上,可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编纂书籍、塑造一批可观、可感、可悟的成语景观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成语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普及。
“在做好梳理、普及工作的同时,更要系统开发利用好成语文化资源。”戎林说,任何文化如不赋予它生机和活力,不与现实和现代相结合,都只能是一个沉寂的文化符号。所以,一定要利用好成语文化资源,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现实的生产力,不断拓宽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同时,在各类规划、建设中,也可有机植入成语文化因子,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和品质。
【和诗城有关的成语】
(不完全统计条目)惊天动地草船借箭班门弄斧犀角烛怪吟风弄月一夕白发蒙混过关包羞忍耻卷土重来望梅止渴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断发纹身鹤归华表千岁鹤归打草惊蛇江东父老程门立雪旗鼓相当水中捉月济弱扶倾同气连枝川流不息神武挂冠不越雷池一步……
【他山之石】
开发利用成语文化资源,国内这些城市的做法,或可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南京:将景点与成语串起来
南京市旅游局编写了《金陵成语之旅》宣传册,将45个“南京籍”成语串连起来,让游客跟着成语游玩南京城。据了解,该宣传册遴选出45条“南京籍”成语并进行详解,通过图片的展示将其与南京相关旅游景点之间的渊源呈现于读者眼前。
邯郸:打造“中华成语文化园”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这些成语都是出自成语之都邯郸,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后来,邯郸还打造了“中华成语文化园”项目,主要包括成语文化博览体验中心,进一步挖掘成语文化。
常州:编成成语广播操
“闻鸡起舞、滴水穿石、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一套儿童广播操包含了57条成语。这是常州百草园小学精心创编的一套别具特色的成语儿歌操。除了与教育相结合,常州当地还将成语与娱乐相结合,推出了一套“成语扑克”。
文/本报记者刘挺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廖岚钧通讯员李玮报道6月30日下午,中冶华天与含山县政府在中冶华天马鞍山办公园区正式签订了含山县得胜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EPC项目。该工程项目实施后,对解决含城水污染问题,提高含城...
含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含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