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好“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记者 邓婷婷
最是一年好“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记者 邓婷婷
褒禅山下万亩稻谷开镰收割,和县大棚火红辣椒压弯枝头,当涂螃蟹黄满膏肥爬上餐桌,城郊田园蔬菜瓜果新鲜上市……暮秋初冬,田畴似锦,马鞍山大地“丰”景如画。
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串强劲有力的数据:全市秋粮总产86.61万吨,实现面积、总产、亩产“三增”;6670个自然村全面刷新“颜值”,258个村落被冠上“美丽”之名;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1元,绝对值位居全省第一……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沿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引的路子,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马鞍山正加速奔跑,全力踏上“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新征程!
提质增效 农业强起来
艳阳高照,稻香扑鼻,农机在金黄稻田里穿梭,连片的塘口里螃蟹横行……近日,记者来到当涂县大陇镇,见到的是一幅“人勤地生金、收获好‘钱’景”的生动画面。
“在蟹塘里尝试投放沙塘鳢、青虾,每亩能增收3000多元。”作为“蟹塘鳢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的探路者,钱根宝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而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眼金黄,算起亩均效益,新农人何阳天对“稻虾连作”更有信心了,“今年水稻长势好,亩产不低于700公斤,加上头季的小龙虾收入,亩均毛收入可达1.2万元。”他说。
近年来,大陇镇在优化“种草、投螺、稀放、配养”养殖模式壮大养蟹产业的同时,以稳定水稻生产为前提,拓展稻田多功能性,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打造出“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不止是当涂。跨过长江,在含山,茶香沁鼻、瓜果飘香,利用丘陵、荒地、低产林地等资源,突出茶叶、黄桃等茶果产业发展,点燃产业振兴引擎;在和县,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生产科技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蔬菜种植面积达44.5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又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今年以来,马鞍山市面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的基础上,加快和县绿色蔬菜、当涂生态水产、含山精品林果“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实施要素集聚建园、产业融合强园、绿色发展兴园、创新创业活园,建设以龙头带动的规模化农业产业集群,全面走上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已建成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60万亩、生猪年出栏60万头、生态养殖水面50万亩,培育“三品一标”产品超240个,形成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品牌体系。
宜居宜业 农村美起来
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清爽整洁;曾经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如今绿树摇曳;曾经破乱不堪的农家庭院,如今美丽绽放……“不仅村里环境更美了,生活也更加便利,尤其是新建的厕所,干净又安全,用起来格外舒心。”家居碧水青山畔,和县善厚镇凤台村村民高良柱由衷地感到生活美美的。
紧盯“人居环境”,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开展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着力改善农村面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目前,马鞍山市已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5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万户,建成乡村公路1688.103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一个个村庄脱胎换骨、容光焕发。(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提前超额完成全年“送戏进万村”目标任务 截至11月底,共开展演出500场次,完成率达126%
马鞍山市提前超额完成全年“送戏进万村”目标任务截至11月底,共开展演出500场次,完成率达126%本报消息记者谈恒成通讯员李...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