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人才“金种子” 共筑振兴“幸福梦” ■通讯员 邹子焱

马鞍山日报 2021-11-01 02:54 大字

播下人才“金种子” 共筑振兴“幸福梦”

■通讯员 邹子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当涂县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理念,通过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让人才“金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破土飘香”。目前,当涂县乡村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万余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一。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深秋的乡村清晨,清风拂面透着些许凉意。在当涂县黄池镇劳动村东北角的蔬菜种植基地,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武骏一早就带领农户一起采摘高杆白菜,这一片1200多亩的钢架大棚,每年能为400余户村民带来2500多万元的收入。

经过多年的打拼,武骏的蔬菜基地先后培育推广20个新品种,获得发明专利18项,产品除供应南京、上海、合肥等各大城市,还远销日本、韩国。“我就是本地人,早年出去当兵。退伍后看到了家乡优厚的人才招引政策,就返乡创办了黄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乡亲们干点实事。”武骏笑着说道。他鼓励周边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或进入基地务工,带领乡亲们一道增收致富。

在当涂,有许多像武骏这样的“能人”回乡,不仅为村里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吸引他们回乡的“优厚”人才政策,就是当涂县于近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当涂籍在外知名人士支持家乡乡村振兴建设的意见》。意见紧贴乡村人才需求,针对农村紧缺的产业型、科技型和复合型人才,依据学历、专业、职称、工作经历、拥有技术专利等进行分档定级,制定“一揽子”26条扶持政策,提供优厚的资金和待遇条件,已累计吸引1000余名本地籍优秀人才回归当涂。

建好蓄水池 培育“新农人”

近日,当涂县乡村振兴学院迎来了100余名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在这里开展为期6天的培训。与以往传统授课方式不同的是,学员们第一站就来到了护河镇金色田园综合体,通过专家“手把手”教学,提升带富能力。

“乡村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关注高精尖农业人才,也要‘蓄源活水’,重视孵化土专家、田秀才。”该县乡村振兴学院负责人朱斌说道。当涂县打破传统的城市建校及课堂授课办学模式,对接马鞍山学院、省农科院等平台,筹办了13个开放式镇(村)乡村振兴学院,将学院建在乡野、课堂设在田间,通过菜单式选课、模块化组课,量身订制培训,开创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学院自成立以来,已承办县内外培训班21个、集训各类乡村人才1000余人次。

不仅是政府部门组织培训,当涂县还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建立高校实习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打造“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打通产学研交流合作“直通车”。

“我们在太白镇试点建立了‘科技小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合作,提供学生实践基地。”朱斌说,“高校的专家教授经常过来义务教学,为我们培育省级以上创业带头人20余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打好资源牌 下活振兴棋

当涂县历来是江南鱼米之乡,河网纵横、土地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村镇产业同质化严重,缺少品牌和主体带动,效益不高。

为解决此类问题,当涂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挂职”指导制度,组建产业发展服务团,根据乡镇资源禀赋差异,为乡镇制定“一镇一品”发展规划,构筑河蟹、葡萄、水稻等差异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资源与人才、资金和市场紧密融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大陇镇以前长期以传统水稻种植业为主,效益不高,农民积极性不强。后来,县里组建了产业发展服务团,针对大陇拥有富含微量元素、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这一优势,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了发展葡萄产业的政策导向。” 当涂县大陇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严爱平介绍。现在,大陇镇已有优质葡萄园80余家,葡萄种植面积4000余亩,成为了大陇人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被誉为“葡萄之乡”。

有了产业发展方向,资金也要跟上。当涂县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契机,联合15家金融机构组立“党建金融联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点餐式”融资信贷服务,目前已累计授信5.2亿元,累计用信1.22亿元,解决了1070户农户、8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短缺困难。

新闻推荐

开展联勤驻点 确保一方平安

开展联勤驻点确保一方平安连日来,当涂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武警中队联合对县城区车站、校园、人员密集场所等部位开展武...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