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 我们一起来看看 马鞍山的“牛”文物

皖江晚报 2021-02-10 02:04 大字

古中华野牛牙齿。

“天子坟”出土的“牛头”。

市博物馆所藏的“三国·吴青釉牛车”。

当涂博物馆所藏的“东晋青釉牛”。

牛年, 我们一起来看看

马鞍山的“牛”文物

“辞旧迎新除硕鼠,富民强国效勤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一向是勤劳奉献的象征。可以说,牛是中国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古代牺牲中的主要祭品之一,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也频频见到牛的形象。值此辛丑牛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记者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马鞍山的“牛”文物。

说起马鞍山的“牛”文物,首先要说当涂博物馆所藏的“东晋青釉牛”。该“牛”长26.6厘米,高11.4厘米,是六朝墓葬中用来陪葬的模型明器。此“牛”为舔舌站立状,整体造型干练清瘦,四肢粗壮,牛角健硕锋利,尾下垂,呈现出精壮有力的黄牛形象。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牛鼻穿环连接绳索并系于牛角,说明它是用于负重或者耕地的家牛。这件文物牛体通施青釉,由于烧结温度和胎体的原因,牛身釉层已有部分脱落。

据专家介绍,对于黄牛的起源,基因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原始牛和现在的黄牛不是一个谱系。动物考古学和基因研究的结果均显示,家养黄牛是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由当地的野牛驯化而来。根据中国动物植物考古学家袁婧考证,黄牛是由西亚地区起源,通过文化交流,向东扩散,经过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家养黄牛是在距今约5600至800年前,突然出现在甘肃一带,而后向东部传播,在距今4500年左右进入中原地区。

从我国文献和考古材料来看,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应用,牛耕技术也有所推广。驾驭牛犁地的首要条件是让牛完全听从指挥,古人利用牛鼻敏感的特点,在牛的两个鼻孔中间穿孔,然后穿上环,环上连着绳索,或者直接用绳索穿在牛鼻孔上,通过这种方式驾驭牛。在中国,牛鼻穿环技术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数千年前的古代,首次给牛鼻穿孔是古人的一项重大发明,即抓住了控制牛的关键点,虽残忍但有效,当涂博物馆的这件青釉牛,就形象地反映出牛鼻穿环技术在东晋时候的普及。

牛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动物之一,是除人力之外主要的耕种劳力,还在交通,甚至军事上被广泛应用,也是人们财富积累的主要象征之一。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牛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成为人们崇拜的信物。牛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对牛的崇拜,让中华民族也产生了蕴含许多牛文化的饰品、祭品和陪葬品。随着岁月的浸润,这些牛文化的历史遗存自然成了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当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青釉牛对于研究中国牛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当涂博物馆:东晋青釉牛

市博物馆:三国·吴青釉牛车

我们再来说说市博物馆所藏的“三国·吴青釉牛车”。该件文物由驾车的牛和车厢组成,其车厢高11.9厘米、长16厘米、宽11.5厘米,1983年出土于马鞍山市佳山乡的三国吴墓。该文物的牛首略低,牛角向前,牛尾下垂,作用力背拉状;车厢宽敞高大,顶为卷棚式,后厢板装饰网格纹。牛和车厢位通体施青釉,釉层脱落较为严重。这套牛车是随葬的瓷质模型明器,其一牛一架的造型再现了三国吴时期普通士族所乘牛车的形制。

中国古代牛车出现很早,据考古资料证实,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牛车,当时的车为独辕、双轮,车厢是方形或长方形。据了解,秦朝以前的车,大体可分为“大车”和“小车”两大类。“大车”系指用牛驾驶的车,车厢大,主要是拉物品用,普通百姓也偶尔坐坐。“小车”并非真是小,而是指由马驾驶的车,和用牛驾的大车相比,只不过车厢较小。

牛车因车厢宽、负载重、速度慢,早在先秦时期就被作为重要的载物运输工具。古人出行多以车代步,车又以马车为贵,驾乘马车成为地位尊贵的象征,乘坐牛车则体现了身份的“卑贱”,所以在等级制度严格的汉代,只有王公贵族才享有生前乘坐马车、死后陪葬车马的特权,而商人无任何政治地位,牛车就成了商人贩运货物和代步的工具。

东汉乃至汉末以后,士族阶层发展迅速,但要受许多所谓“乘车之容”、“立车之容”等条规约束,加上长期的战争,马匹数量锐减,人们逐渐以牛代马作为出行工具。随着牛车“身价”的提高,其装置也有了变化,制造也就比较讲究了。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且车厢宽敞高大,乘坐者能任意坐卧,非常适合士族养尊处优、肆意游荡的生活,加上江南地区牛多马少,使乘坐牛车成为魏晋时期的一种时尚,并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除了以上两件“牛”文物,在马鞍山还有在“天子坟”出土的“牛头”,以及在和县猿人遗址发掘的古中华野牛角心、颌骨和牙齿等。“天子坟”位于当涂姑孰镇洞阳村,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该墓为吴景帝孙休定陵,故名“天子坟”,该“牛头”为孙吴墓的陪葬品。和县猿人遗址内的古动物相当丰富,哺乳动物达54种,古中华野牛就是其中一种。古中华野牛的材料有1段角心、1件下颌骨和10余枚牙齿。古中华野牛的角心形态显示,角心向后上方伸出,不下降,角心基部粗壮,向尖端逐渐变细。角心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其表面有纵沟,靠背、腹侧前后端的纵沟较深。古中华野牛的牙齿形态,上第2前臼齿很小,约为上第3前臼齿长度的2/3。上第4前臼齿舌侧有垂直于外壁的脊;下牙外壁有发达的齿柱,其横截面呈十字形。

马鞍山这些文物中的“牛”,既展现了古代艺术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创造,也体现了人们对牛的情感以及对牛文化的热爱。

文图/记者 谈恒成

通讯员 李辉辉

新闻推荐

当涂县开展堤坝白蚁综合防治 挖到29对蚁王、蚁后

本报消息记者吴黎明通讯员唐俊报道连日来,当涂县水利局开展堤坝白蚁综合防治,由马鞍山市翠螺白蚁防治服务公司负责实施,目前...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