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促发展 善谋实干开新局 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马鞍山日报 2021-01-14 04:15 大字

▲雨山区飞马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项目

▲慈湖高新区中电泰日升5G精密件项目

▲郑蒲港铁路项目

▲蒙牛长三角现代乳业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花山区马钢“绿色发展·智慧制造”智园建设项目

奋发有为促发展善谋实干开新局

——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发改宣

砥砺奋进又一载,乘风破浪万象新——

千帆竞发,项目聚势筑牢“压舱石”;“新花”怒放,产业升级壮大新动能;蹈浪涛头,一体化发展跑出“加速度”……放眼一江两岸,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发展活力激越澎湃,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奋发有为促发展,善谋实干开新局。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改革创新中矢志走在前列,在真抓实干中当好“参谋助手”,在积极进取中努力开拓新局,推动发展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迈向新台阶,为全市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新篇正启。

奋进新征程,市发改委将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作战部”和“参谋部”作用,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服务改革发展中开拓奋进,在聚焦主责主业中笃定前行,不断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努力交出更加精彩、更高质量的“发改答卷”,为马鞍山市“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压舱石”发力——

全力以赴稳投资项目引擎正“轰鸣”

车辆穿梭,塔吊挥舞,机器轰鸣……岁末隆冬,寒风凛冽,但在全市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大干快上、百舸争流”之势令人振奋。

投资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项目是驱动发展的“强引擎”。

去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挑战,马鞍山市认真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聚焦“两新一重”,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补短板、增后劲,一个个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成为马鞍山市加快产业升级突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为全市“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7%,高于全省3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位。

于非常之时,尽非常之力。

去年年初,为把疫情对全市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开复工,市发改委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审批服务“不见面”、前期推进“不断线”、谋划储备“不断链”,千方百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掉下的进度补上去”。与此同时,通过制订重点项目复工规程、开复工方案,坚持“日调度”,成立多个工作组包保服务重点项目,联动推进重大项目及时复工。截至去年3月中旬,全市省、市重点项目复工率均达100%。

“开工令”一次次下达、“集结号”一遍遍吹响……去年以来,马鞍山市突出抓主、抓重、抓急、抓难,紧盯项目开工、协调服务、入库统计等核心要素,持续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集中攻坚活动。截至目前,全市贯彻落实“六稳”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57个,总投资877.2亿元。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集中“破土”,让项目建设热潮奔竞不息。

成立全市稳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领衔包保稳定11个领域投资运行;制定实施《马鞍山市重大项目统筹调度机制》,实行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直单位、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四级调度;变常规化、固定式调度为网格化、机动式调度,“三定一包”推动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建设、项目谋划储备、项目入库统计等工作,实行清单式调度、派单式调度、对单式销号,“三单三专”提速项目建设;坚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月度排名通报,按季晾晒成绩单,“四季”考核评估成效……去年以来,马鞍山市全面落实高质量“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创新汇总分析、挂图作战、倒逼工期等方式,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与此同时,市发改委还强化项目入库统计,不断扩充入库项目数量和质量。去年1-11月,全市472个在建重点项目入库统计,入库统计率达92.4%。

高质量的项目谋划,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市发改委积极抢抓国家支持“两新一重”政策机遇,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持续谋划项目,完善充实项目库,加速转化实施。截至目前,累计新增谋划项目1386个,总投资9090亿元;谋划“新基建”项目373个,总投资3239亿元;谋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65个,总投资1045亿元。与此同时,市发改委还编制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指南,全方位、高频率推进项目谋划申报工作,确保将国家和省政策红利快速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普惠民生的福祉。截至目前,全市发改系统共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项目115个。

服务做得好,项目提速跑。

去年以来,市发改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围绕审批效率和质量“双提升”,加快实施在手审批项目“清零”。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对前置要件及相关材料暂不齐备的,在项目单位作出书面承诺后按相关规定可先行办理。

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2020年,全市重点项目各项指标均超序时进度,奥克斯智能制造产业园、宝能智能建筑及家居产业园项目、蒙牛低温鲜奶、S247围乌路等225个项目开工,开工率120%;泰能锂电池、慈湖高新区中电泰日升通信精密模具等160个项目竣工,竣工率131.1%;100个市级重点调度项目计划节点达标率100%。

“一体化”迅跑——

最是好风凭借力“快马加鞭”志在先

2020年12月11日,长三角地区首个铁路班列和水运班轮联运工程——马鞍山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完工并通过验收。作为长三角沿江重点运输大通道,该专用线建成后,可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最是好风凭借力,“快马加鞭”志在先。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安徽省的“东大门”,去年以来,马鞍山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六个一体化”,以全面融入南京为主攻方向,坚持全市域、全领域与沪苏浙同频共振,在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在壮阔大潮中奋楫前行,不断做强“桥头堡”、扮靓“东大门”,初步建立以“一体化”助推“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融入棋局“落子如飞”,“合作之花”竞相绽放,离不开有力有效的机制支撑。

去年以来,马鞍山市在建立“1131”一体化推进体系的基础上,实施一体化发展提升行动,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班、江宁-博望示范区建设专班;与南京市共同成立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及年度工作计划;与上海市长宁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全方位合作……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将项目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抓手”和“突破口”,遴选出20个重点合作事项、20个重点合作项目,创新实施“2020”工程,以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合作落地落实。

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段)重点工程开工、巢马城际铁路主体工程开工……岁末年终,一条条备受关注的交通“大动脉”集中破土,一次次刷爆了马鞍山人的朋友圈。

交通互联互通、快联快通,是一体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去年以来,马鞍山市以交通互联为纽带,将巢马城际、宁马城际、宁马高速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对接沪苏浙的“一号工程”,成立专班重点推进。打通“断头路”、畅通“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提档加速”,进一步提升了马鞍山市与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

2020年11月13日,在博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暨安徽博望中安振兴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总投资159亿元的17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标志着马鞍山市与安徽省投资集团、中铁(上海)投资集团共同打造的博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

作为宁马两市共同打造的“样板间”,自《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签订以来,两地共同谋划、加速推进,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跨界一体化发展犹如离弦之箭、破空疾进,在566平方公里的协同共建区内开启了磅礴起势。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棋局”中,毗邻区域率先突破融合,无疑是落子“关键处”的“先手棋”。

巢湖市、安巢经开区、含山县签署《巢含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协议书》,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当涂与高淳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放眼一江两岸,毗邻合作热潮涌动,一处处硕果摇枝的“试验田”串珠成链,着力打造长三角最靓“区域合作带”。

产业协同,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强动力。

去年以来,马鞍山市加快与沪苏浙产业配套发展、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宝武马钢“1+8”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去年前10个月,全市新签约引进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数和协议总投资,实现两个“占比过半”。同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园中园”,先后建立马鞍山青浦工业园、含山—金桥合作产业园、花山-虹桥临空产业园、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县分园等合作园区。

不断增加民生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始终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落脚点。

去年8月,马鞍山丹阳中心学校与南京市百家湖小学签约合作办学,挂牌成立南京百家湖小学博望分校,百家湖小学组织优秀管理团队进驻,正式拉开了“宁马教育一体化”的序幕。

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强化共有水域生态保护力度;宁马携手打造马鞍山市全域水上旅游,实现从“共饮一江水”到“共游一江水”;市人民医院秀山分院挂牌江苏省人民医院战略合作医院,市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中医药事业发展“校市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郑蒲港医院暨康复研究院,市民“足不出市”便可享受到长三角顶级医疗资源……

去年以来,马鞍山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体化红利加速释放,民生获得感不断增加、百姓幸福感不断提升。

“新动能”澎湃——

产业升级快突破“新兴”向荣动力足

落户半导体企业60家,预计2020年产值达70亿元!在郑蒲港新区,目前已形成以封装测试为基础,集聚IC设计、SMT贴片、应用材料等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今年有望建成百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芯片,被称作“现代工业的粮食”。放眼一江两岸,从研发设计到封装测试,“芯火燎原”的绚烂图景,正是马鞍山市聚力产业升级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诠释。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座城市的立市之本。为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去年3月,马鞍山市召开全市“产业升级突破年”动员大会,印发《马鞍山市2020年“产业升级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五大突破”为目标,擂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激越鼓点,推动产业基础走向高级化、产业链迈向现代化。

目标既定,动若风发。

优强项目“纷至沓来”、传统产业借“智”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扶优扶强活存量、招大引强上增量、联大融强增总量”要求,对照细化分解的135项年度工作任务,逐项明确目标、节点、举措、责任四清单,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大突破、快突破。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面对疫情冲击,马鞍山市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创新平台创建,统筹“三重一创”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澎湃涌动的新动能,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推力。去年1—11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24.2%,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6个百分点,既跑出了加速度,更彰显了高质量。

为积极抢抓“新基建”机遇,马鞍山市还率先全省出台《关于推进“新基建”工作的若干意见》,聚焦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重点打造6个“新基建”关联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

继奥克斯智能家用空调项目投产之后,2020年9月28日,总投资30亿元的奥克斯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暨首批入驻项目签约仪式在当涂经开区举行。未来,产业园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产业竞争力来自产业集聚度。

去年,马鞍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基地)的实施意见》,通过“引龙头、建链条、育集群”,做大做强做优钢铁相关产业集群,聚力发展三大省级以上战新产业基地(集群),大力培育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1+3+N”产业集群(基地),驱动全市产业“集”优成势、“聚”力升级。

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印发产业集群(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制定马鞍山市产业集群(基地)统计监测方案,指导各产业集群(基地)所在载体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同时,马鞍山市还创新建立“群长制”,由6名市级领导挂帅出任14个产业集群(基地)“群长”,力促产业集群加快“聚起来”、“强起来”。

在聚力中聚势,在聚势中聚变。放眼一江两岸,一个个产业“链式发展”,一个个集群加速崛起,撑起了打造“智造名城”升级版的“四梁八柱”,形成了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加快推进宝武马钢长三角绿色发展智慧制造提升工程(“1+8”产业基地)建设,马鞍山市建立起分管市领导亲自调度指挥、部门一把手具体负责的协调推进机制。在市发改委的牵头统筹协调下,40个需协调支持事项已完成5个,取得阶段性成果需长期推进11个,其余事项均按时间节点加快推进。

新闻推荐

黄梅戏牵手当涂民歌 吴琼坚持创排新戏《姑溪谣》挑战新人生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献礼之作,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携手黄梅戏艺术家吴琼,创排了原创现代黄梅戏《姑溪...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