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小轮码头, 远逝的记忆…… ●夏传寿
当涂小轮码头,
远逝的记忆……
●夏传寿
“小轮”是老百姓对小轮船的简称,因其以煤为燃料、靠火力发动,故又叫“小火轮”。它曾经是忙碌在内河航道中的主要水上交通工具。当涂小轮码头位于当涂县城东南方大成坊大埂外侧的姑溪河北岸,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成为遥远的记忆。
1958年,我从龙山桥公社栖云小学毕业,考入当涂一中。从家乡来县城上学,或从学校回家乡,有时就乘坐这种小火轮。当时,当涂小火轮有两条航线:一条往返于当涂与黄池之间的叫“当黄线”,一条往返于当涂与高淳之间的叫“当高线”。我的老家在龙山桥的和睦山(现划归年陡镇),离县城十五六华里。来来去去如果坐船,就坐“当黄线”到该航线第一站龙山桥下,票价两角,可以少跑十来华里路。尽管票价不贵,可这两毛钱在当时可是我一天的伙食费哦。由于爸妈年老体衰多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能省则省,坐船的次数少之又少。
这种小火轮分上下两层,旅客上船后,可以到配有长条板凳的船舱部入座,也可以到同样配有长条板凳的客船上层入座或凭栏站着。坐在下面的风吹不到、日晒不到,可安静地眯着眼睛小憩神游;坐在或站在上面的可以临风极目,尽情欣赏两岸风光。
这种小火轮优哉游哉,航速很慢。从到候船室站队买票,排队上船,直至到达码头,开船、停船、抛锚,有时候还要掉头,煞是耽误时间。虽说从当涂县城小轮码头到龙山桥码头也不过十来华里,可从动身到到达也要好几十分钟——和当时年少的我步行回去花的时间差不了多少——这也是我除了节约船票费而很少坐船的另一个原因。
从1958年进初中到1964年高中毕业的六年中,虽然坐船的次数不多,可耳闻目睹的趣事倒也不少。这里掇拾一二——
我的同班一个汤姓女同学家住县医院,她妈妈是医院老护士长,我老妈年老多病,是她护理的老病号。来来往往,我们两家关系情同亲戚。我和汤同学坐在一前一后,平时讲话可能要比与其他同学多一点,以至于班上有调皮男生也以“夏瓢子汤瓢子”地乱开玩笑。一个周六,汤同学提出想到我家去玩玩,看看我的老爸老妈。平时,我的妈妈老是麻烦她的妈妈,她提出这个要求,我能拒绝吗?我不但答应她的要求,还怕她跑不动十五六华里的乡村小路,准备“大方”一回,请她坐小火轮回去。我们约好了时间到候船室见面,可先到候船室的我买好两张船票,左等右等,也不见她的踪影。直到就要开船了,我只好退了一张票,独自一个人回去。周日我回学校上晚自习时问她为什么失约,她说记错时间了。唉……
当年自己人小,觉得小火轮候船室老大老大。记得偌大的候船室的一角有一间小小的理发室,里面只有一位大约二十多岁的姓毛的漂亮女理发师,我们叫她毛大姐。等船的旅客和周边的居民尤其是船民,常在那儿理发。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工作,多年没有见到她了。后来调回家乡,候船室虽然不在了,可她的理发室还在。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于是我又经常去她那儿理发。如今,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时光在她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可她依然耳不聋眼不花,依然凭借着“毫发技艺”,彰显着“顶上功夫”,享受着自食其力之乐。
新闻推荐
我的家乡——马鞍山当涂县石桥中学高二(12)班沐佩云指导老师刘慧慧她从垓下之战乌骓马思主掉落的马鞍而来,又在岁月里,沉淀出...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