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种粮大户李敏涛: 低产田遇上“喜耕田” 大粮仓又是“粮满仓” 文图/记者 吴黎明
李敏涛查看水稻长势
全国种粮大户李敏涛:
低产田遇上“喜耕田” 大粮仓又是“粮满仓”
文图/记者 吴黎明
稻菽如浪,平畴如织。“这是富硒南粳46,因品质需要,生长期略长,国庆节后才能收割,亩产600公斤不在话下。”9月22日一早,李敏涛来到金灿灿的稻田查看稻穗成熟度,一脸喜悦地说,该品种加工后米粒饱满坚硬,煮出的米饭晶莹剔透、糯而不黏,柔而不软,再加上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早已被上海市场提前预订一空。
种粮七千亩,低产田变成大粮仓
李敏涛多年从事粮油收购工作。2005年,他毅然放弃国有企业粮油分公司经理职位,瞄上了当涂县北圩一望无际的7000多亩土地,成为一名种田人,当地人亲昵地叫他“喜耕田”。
当时,这里的集体农田都是乡镇发包给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由于远离村庄,耕作不便,农民一般只在种植和收获时节各去一次,种植效益不高。2005年10月,他开始承包这块土地,次年开始种粮。2007年,扩大到7462亩,2009年,他又续签了为期15年的承包合同。
李敏涛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家人的反对,其次是资金困难,每年光承包费和生产性资金就要800多万元。尽管面临困难,他还是充满信心。包地当年,他就投入70多万元进行农田改造。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几年后,这块低产田变成大粮仓,年产稻谷400余万公斤,可为1.6万人提供一整年的口粮。李敏涛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粮食生产标兵、全国种粮大户。
种粮十四年,产量效益稳步增长
种粮十四年,粮食价格一度浮浮沉沉,而他却做到产量效益稳步增长。
秘诀一:转换经营方式。2010年,他挑头成立粮满仓粮食专业合作社,用反租倒包的方式,将7462亩土地分包给25户社员种粮,统一品种,统一销售,抱团闯市场,分担风险,共享红利。
秘诀二:改变种植模式。从2017年开始,合作社全部实行“虾稻共生”种植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每亩可产小龙虾100-150公斤,优质稻谷500公斤以上,综合效益好,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今年,社员姚宏基80亩地纯收入20多万元。
秘诀三:选择优良品种。选用富硒南粳46、有机南粳46等优良品种,采用绿色生态技术管理模式,喷洒富含微量元素有机肥料,促进水稻对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加水稻硒等有益元素含量。加上“虾稻共生”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订单价格高于国家保护价,仅此一项,年可增收150万元。
种粮产业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从种粮大户,到创办合作社,再到粮满仓谷物种植有限公司。李敏涛已蝶变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头人。
如今,李敏涛在护河镇工业集中区征用土地70亩,上马了一套日产100吨的先进的稻米生产加工设备,并配套相应的烘干设备,库容2万吨标准化仓储。大米加工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姑溪河”牌大米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入列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了完善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
同时,还牵头成立了当涂县“粮满仓粮食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入了6家农业科技公司、6家专业农业合作社和8家家庭农场共同组成联合体,进一步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外卖式”就业助力退捕渔民上岗本报讯(通讯员陈海波夏祥军)连日来,每天清晨都有一辆旅游大巴满载客人从湖阳镇开往南京,这可...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