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记者 吴黎明
护鱼宣传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记者 吴黎明
凌晨,通江河流当涂姑溪河青山大桥段的水面上却有灯光闪烁。正在岸上巡逻的护鱼志愿者程有清、刘素荣见有人违法捕鱼,立即报告渔政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当场查了个正着。
程有清、刘素荣原来是姑孰镇西大社区的渔民,常年在长江及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中捕鱼,去年得益于“渔民上岸”好政策,已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的江河捕捞。岸上有了公租房,经培训后也有了新营生,但对江河的那份情感无法忘怀,总是不由自主地跑到江河边发发呆。今年5月,原本同是渔民的刘凯了解大伙对鱼的“不了情”,就鼓动说,鱼没得捕了,不如当个“护鱼人”,这样还是和鱼打交道。没想到大伙纷纷赞同!6月12日,刘凯发起成立的当涂县渔业资源保护协会获民政部门批准,首批50多名会员中,除了30多位渔民外,还有10多位环保志愿者、垂钓协会成员加入。
刘凯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与其早年上岸创业有成不无关系。刘凯出生于1971年,往上能数得清的祖辈都是“捕鱼人”,从小就在渔船中长大。14岁时,因为江河渔获越来越少,难以养活一家人,父亲就转行搞起了水上运输。27岁时,刘凯说服父亲,卖掉80吨的水泥船,举债75万元造了一艘1100吨的铁质船,后来经过几次更新,船的吨位达到4000吨,为上岸创业掘得满满一桶金。2015年,刘凯注册创办了一家船艇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快艇,吸收10多名渔民上岸就业,年产值逾千万元,成为渔民们心目中上岸创业的一个榜样。
“加入渔业资源保护协会,不挣一分钱,完全讲奉献,要实实在在做点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沉在水底不冒一个泡。”被推举为会长的刘凯和大伙儿约法三章。协会成立当日,刘凯出资为大家添置了必要的装备,还以协会名义将一艘新造的快艇无偿借给县渔政执法部门使用,赢得大伙儿一片掌声。
“现在我们的行动已被偷捕人反侦察上了。”一脸黝黑的刘素荣口气中透着几分骄傲。协会成立后,刘素荣和程有清、吴小宝、程有明、赵金保、王富保等6位原渔民自愿组成护鱼巡逻队,3人一组,骑上电瓶车,分两路沿江河大堤随机开展巡逻。协会成立20多天,已巡逻18次,每次沿着江河大堤往返10多公里。在协会的协助下,至七月初,该县已清理网具500余条、暂扣涉嫌捕捞船只7艘,已查获立案11起、移送公安立刑事案件2起,行政处罚案件6起。“好在大伙儿都是夜猫子,捕鱼时就养成了起早贪黑的习惯,这正是偷捕人最忌惮的。”刘素荣还自豪地说,上岸后住上公租房,妻子、儿子都就了业,自己也经过职业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家人对自己当一名护鱼志愿者非常支持。
年近六旬的程有清是护鱼巡逻队年龄最长的一位,以渔民身份当了12年当涂县捕捞养殖协会副会长,去年才卸任,今年又加入当涂县渔业资源保护协会,还是副会长。从“捕鱼人”变身“护鱼人”,程有清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好在对所在的西大社区500多户原渔民都知根知底,工作做起来往往事半功倍。“长江‘十年禁渔’,我要当好十年的‘护鱼人’。”程有清穿上印有“当涂县渔业资源保护协会”的背心,吆喝上同伴,又开始了护鱼巡逻。
新闻推荐
移动执法、视频监控……“人防”+“技防”相结合 硬核禁捕 “智”守长江 记者 邓婷婷
移动执法、视频监控……“人防”+“技防”相结合硬核禁捕“智”守长江记者邓婷婷7月3日清晨,太阳升起,伴随着轰隆的马达声,...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