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三十三 曹老集:曹操屯兵抗东吴 □本记记者 李茂峰 整理
淮上区曹老集镇的曹营园仿古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代。其间,西晋虽有36年的短暂统一,但同样是战乱不止。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
蚌埠地处南北交通要地,历来兵家必争,长期处于政权对峙前线,战祸无法避免,屡被分裂、割据,北人南迁,混杂而居。曹操东征袁术,驻军曹老集及曹山,后东吴与曹操争夺江淮,鲁肃屯兵芦山;为对吴作战,曹魏正始四年(243),邓艾兴陂修渠,屯田两淮。淮河及蚌埠一线成为魏吴争战要地。
激战淮河岸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建安二年(197),曹操东征袁术,驻军曹老集及曹山;后东吴与曹操争夺江淮,鲁肃屯兵芦山;为对吴作战,曹魏正始四年(243),邓艾兴陂修渠,屯田两淮。淮河及蚌埠一线成为魏吴争战要地。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民不聊生,中平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各地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淮河之畔的蚌埠地域也成为各方对峙、争夺的军事要地。涡河原是一条水道通畅、运输繁忙的河流,魏吴对峙时,曹魏军队的战舰自谯郡沿涡河南下可直达长江北岸。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载,自建安十三年(208)起,曹魏和孙吴在江淮地区先后6次交战,史称“淮南之争”。如,建安十三年,孙权派遣辅吴将军张昭攻打当涂;建安十四年,曹操率领水军,自涡水入淮,出肥水(约今东淝河),军合肥;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八月,曹丕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魏齐王嘉平初年(249),兖州刺史令狐愚屯兵平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吴孙皓遣丁奉入涡口等。其间,曹操先后在蚌埠淮河北的曹老集和龙子湖东岸的曹山驻军,东吴名将鲁肃在龙子湖东南的芦山屯粮,邓艾在包括蚌埠在内的两淮地区屯田,金戈铁马,逐鹿驰骋。
建安二年(197)秋,曹操为孤立打击袁术,曾先后拉拢袁绍、吕布、陈瑀和孙策,并趁吕布击败袁术之机,统帅大军讨伐在寿春(今寿县)称帝的袁术,两军在蚌埠地域淮河两岸展开激战。术得知曹来,遂奔淮南(治今安徽寿县),留其将桥蕤防守蕲县(今安徽宿州境内),以拒曹兵。曹操挥军一举击败桥蕤,将其斩首,余众溃散。
曹操在淮河北的北淝河北岸扎下营寨,屯兵储粮,时称曹家营。后又在曹家营周边设东南西北等大营(今淮上区曹老集镇南郢村、固镇县新马桥镇北郢村即分别由原南营、北营演变而来),曹家营遂被改称为曹家老营,俗称曹老营。
屯兵曹家营
随着战场南移,曹操大军逐渐移至长江边上。而“曹老营”作为一个遗弃军营,逐渐成为一处聚居之地,汇而成市、聚商成集。明朝中期改称“曹家集”,至清朝中叶,沿淮商业日益繁荣,四方商贾汇聚,曹家集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物流中心,遂易名为“曹老集”,一直沿用至今。
曹操屯兵曹老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嘉靖《宿州志》:“曹老营距灵璧县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三国曹操屯兵于此。”此后,清嘉庆二十三年《怀远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凤阳府志》均有记载,称曹老集是曹操驻兵之处。
曹老集曾有2座恢弘的“地标性建筑”,时称“南阁北庙”。“南阁”为一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牌楼,楼高三层,地基和第一层为青砖砌成,上两层为木制构造,楼内主体是供奉神灵的大殿。牌楼何时拆除,已不可考。“北庙”为地藏王庙,东西走向的两排房屋,每排6间,正殿的正神位供奉地藏王菩萨,该庙宇解放后用作学校,20世纪80年代坍塌。曹老集街的北出口曾有青石搭建的两座桥跨过类似护城河的沟渠,两座桥相隔三步距离,故名“三步两桥”,如今,仅剩一座桥的几块青石。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曹老集境内的南郢村、曹郢村和周集村境内发现一处规模巨大居住遗址和若干有规律分布的同时期小型居住遗址,实地考察分析认为,曹老集遗址群是曹魏时期一处高规格的军屯遗存,印证了《晋书·食货志》“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对淮河流域军屯成果的记载,而遗址中所发现的多处砖结构古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操屯兵于此曾建72口水井的传说。此外,有曹操点将台等遗迹。
随着南进步伐的加快,曹操又统帅大军渡过淮河,曾在南岸的曹山屯兵。据《凤阳府志》载,曹操曾屯兵于此,故名曹山。曹山旧名草山,又称双龙山、曾山,为石英岩、混合花岗岩山体,长2公里许,宽不足1公里,位于淮河南岸支流龙子河的东北侧,呈北北东向展布,有南北两峰,呈马鞍状,北峰略高,海拔103.2米,山坡较陡,南峰63.3米,相对平缓。
新闻推荐
一株株绿油油的青菜像花朵一样“开放”在菜地里,旁边,新翻过的泥土里,刚刚栽下的大蒜还有油菜已经冒出青嫩的小芽。地头,一块...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