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的治理秘钥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马鞍山日报 2019-11-29 01:39 大字

今年以来,马钢长材事业部围绕做精做强H型钢产品,加快新品种规格的开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巩固国内第一品牌地位。截至11月份,该事业部H型钢产品三条专业化生产线共计开发新品种规格33个。图为11月28日生产人员为入库前的H型钢产品贴上标签。记者 王文生通讯员张磊摄

记者 吴黎明

离蟹苗出售还有两个月时间,自家3亩地的蟹苗就定好了买家,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养殖户张定华从没如此省心过。而这,多亏了该村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帮扶。

原来,腿有残疾的老张并不会养蟹苗,更不会找市场;看到乡亲们靠蟹苗富起来,他心里憋得慌。这一切都被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看在眼里。像老张这样的农户,要把他们带动起来,一般性的号召不行,得有一套有效的帮扶机制。

两年前,村党总支决定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并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40多名党员技术能手与养殖户结上帮扶对子,示范带动合作社社员310户,形成了以能人党员带基地、以基地联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了“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老张家因此脱了贫,3亩地的蟹苗平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

“乡村治理,民富村强是头件事。”刘小兵说,七房村四任支书传好“红色接力棒”,将小蟹苗做成大产业,跑出一个“中华蟹苗第一村”。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支书刘文尚攻克蟹苗培育关;到2002年老刘退休时,村上有三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800亩。此后的两任支书徐书龙、芮佳庆探索出“建基地、搞合作、打品牌”三步棋,盘活了七房村的蟹苗产业。到2015年,村里有七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把“做强蟹苗产业”作为任内奋斗目标。

支书领跑,党员跟上。七房村党总支在产业链上建起“红色网格”,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根据群众需求和发展意愿,按照“1+X”模式,确定20名农户为首批被帮带对象,签订帮带协议,建立帮带档案。“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实施以来,带富党员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取得明显成果。

工程成效初显后,七房村党总支考虑到,仅凭党员帮扶,还是不能改变零星分散的养殖现状,要想把蟹苗产业做大做强,就得把村里的蟹苗养殖户聚集起来,形成合力,走抱团发展的路子。第八党小组率先行动,组织召开了群众会议,最后采取自觉自愿的原则,由15户年富力强的养殖户率先参加,产生了理事会,党小组长王成荣被推选为理事长。15位理事会成员以自家塘口共135亩水面入股乌溪镇沙顺蟹苗养殖合作社,网格内其他57户共94亩水面采用“保底+销售分红”加入;经过统一采购和指导,蟹苗养殖成本降低了,亩产量和售价有了明显提高。

如今,七房村从事蟹苗培育农户650户,占总农户数的95%。全村耕地面积2400亩,其中蟹苗培育面积达2300余亩,占全村农地面积的95%。2018年全村蟹苗销售收入达27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95%。2018年,七房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00元。蟹苗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水面资源的升值,每亩招租金额由最开始的300元涨到如今的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105万元。

产业强,百业兴。如今,一幅“党建强、乡风美、生活富、生态优、人才兴、治理好、改革活”的文明七房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凡星公益协会和博望区爱心助教协会举行爱心活动 “温暖包”让贫困家庭孩子多一份温暖

本报消息记者慕继平报道11月21日,在马鞍山市博望区莲华广场上,该市凡星公益协会和博望区爱心助教协会举行了向博望区121个...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